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农学 农学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0.187 秒)
宁夏大学农学农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与大学同龄。建校初期,从原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教育部南京农业院校师资培训班等国内著名农业院校抽调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组建了教师队伍,他们不但为学科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且为宁夏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盛名。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农学专业形成了一个具有深厚积淀和明显地域性的传统优势专业,2007年农学专业被...
徐州市农学     徐州市  农学会  综合性  农业科技社团       2024/6/14
徐州市农学会(英文名 “Xuzhou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缩写为“XZAASS”),创建于1981年,是由广大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接受徐州市民政局和徐州市科协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在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是徐州市成立较早的多学科、综合性农业科技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农业科...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于2005年,在国内本专业中属于较早开设的。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人才等方式,专业实力得到快速发展。获批了“种子科学与工程市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天津市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2020年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农学专业设立于1977年,是天津农学院成立最早也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2008年获批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天津市级品牌专业,2012年获批天津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7年获批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作物育种学”市级教学团队、“作物生产课程群”市级教...
农学系,由创建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农学系和创建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农艺系发展而来,历史最为悠久。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和福建省首批博士点。农学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和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以农学为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以乡村振兴为根本,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途径,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出发点,培养具有坚定乡村振兴与强农兴农决心,致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可追塑到1907年创办的吉林中等农学堂,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专业前身: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正式获批建设农学专业。2015年获评省高校创新...
2022年6月,农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两年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连续评为C类。本专业定位明确,是立足普洱、服务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209人,已培养毕业生183人,其中老挝留学生25人。
辽宁省农学     辽宁省  农学会  农学       2022/6/22
辽宁省农学会于1991年经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成立,是依法登记成立的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农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和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生物炼制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2名,包括博士1人,硕士4人,主要研究方向有:(1)基于辐照技术的秸秆高值化利用;(2)木质纤维类生物质全成分转化的利用;(3)非粮淀粉及糖类原料高值化利用;(4)非食用油脂资源的高效转化;(5)绿色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高效制备;(6)湖南特色药用植物高值利用化利用研究等。科室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国家“973”...
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的辐射诱变育种及栽培技术和产业化推广、屋顶设施栽培、观赏植物的水培驯化及水体净化等研究工作。以兰花栽培技术和兰花、月季、牡丹、芍药、紫薇、彩叶草、金边七里香等园艺作物的辐射诱变选育应用为发展重点,已选育出328份优质变异的种质资源。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项,申报专利6项、编制蓝莓栽培技术规程湖南省地方标准1项。现有研究人员3人,其中助理研究员1人,包括硕士2人。
本研究室以核素示踪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为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作物对土壤肥料利用率、作物对营养物质及重金属的吸水及转运规律、农药在环境和作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残留和降解、水稻降镉叶面肥、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研究,现有科研人员5名,其中副研究员2名,助研2名,其中包括硕士2名。
本研究室以作物育种技术与方法及种质资源创新为研究方向。创新农作物群体改良、诱发突变、高通量抗逆鉴定筛选等育种技术与方法;以航天与辐射诱变技术方法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创制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现作物育种材料创制与应用的新突破,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现有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包括博士1人,硕士2人。“十二五”期间,主持和参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农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农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非师范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