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智识史 科学社会史 科学史理论与方法 科学文化与科学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技术史 国外科学技术史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知识库 科学技术史 学校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0.248 秒)
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存的中医学校——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被要求停止办学,引起了关于中医是否应当办学的争议。第1次全国卫生会议后,该校暂时得以保留,但随后被改制并入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宗旨并非培养中医而是"改造"中医。1954年中医政策大调整,中医教育才重新走上正轨,该校原有师资与物资成为广东开办中医高等教育的基础。学校的变迁反映了新中国初期中医教育政策的转变。
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对近现代新加坡的中医药发展与中医人才输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创造性地自编教材115册,科目比较齐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贯穿中西医汇通思想,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载体,既体现了编者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近现代新加坡中医发展状况。
丁甘仁(1866—1926)是"孟河医派"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伤寒温病统一的新学派,采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新方法治疗外感热病,在医疗实践中颇有创新。他十分关注中医教育事业,1916年创办中国第1所正式中医教育机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任主任,主持校务。至新中国成立前,该校共培养了30届学生869人,大多数毕业生成了新中国中医医疗和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1912-1932)附设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以下简称滨江医专),是现代东北地区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医学院校。当年防疫处总办兼总医官伍连德博士任校长,防疫处医官林家瑞任教务长,实际负责学校日常工作。
1906-1944年间,柔济端拿护士学校共有毕业生35届,计281人.受国内社会经济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1924-1938年是柔济端拿护士学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历届毕业生中,有明确就业地点者161人;绝大多数护士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共101人,占62.7%;包含住宅楼、善堂、医社、中医局、私人公馆、医馆、各类医务所、护养院、治疗院等在内的“楼、堂、馆、所”,是毕业护士的主要就业场所,合计...
创办于1932年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为近代福建地区首屈一指的中医学校教育机构.在中医教育得不到政府支持的社会环境下,以吴瑞甫为首的办学者,自筹资金,艰辛办学,坚持汇通中西的办学理念,着力学校的学术建设,创办学术刊物《国医旬刊》、《厦门医药》,设置国医图书馆,经过6年的努力,培养了众多中医人才,并为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
1888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进驻豫北进行“医药传教”,1903年在卫辉创建博济医院,1923年另址扩建,更名为惠民医院,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病人量,创建“托管制”住院医疗的需要,创建了“惠民医院护士培训学校”,引进了强调内部环境清洁、轻松、明亮、安静和有序的新护理体系和注重实践的护理教学方法,创建了具有豫北特色的现代护理文化,为豫北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西方医学的本土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