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地理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地理学相关记录150条 . 查询时间(1.781 秒)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元明研究员团队,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两种不同生活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包括一年生短营养期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和一年生长营养期植物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通过野外原位模拟不同积雪覆盖处理,探究其对不同生活型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云南的元江、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的部分深切河谷, 由于地形产生的“焚风”效应,在这些河谷的底部形成了干热的气候,具有特殊的稀树灌草丛样植被,它们以草为主,其间散生灌木和乔木,在外观上类似非洲的“稀树草原”或“萨王纳植被 (Savanna) ”,在学术上被称为河谷型萨王纳植被或半萨王纳植被。
标本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物种空间分布的重要数据来源。标本采集信息的完整性对于区域内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标本信息完整性的评估以及采集格局的成因却很少受到关注。热带东非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认识植物采集的空间格局以及确定优先采集区域,这对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及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
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道远研究组联合香港浸会大学张建华教授和美国密苏里大学Melvin Oliver教授,通过拼装和整合近30种苔藓植物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使用 649 个单拷贝同源基因家族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苔藓演化图谱。研究人员通过对5035个多基因的基因家族的进化树进行大规模演化组学(Phylogenomic)分析,发现和定位了模式苔藓植物中...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洲-荒漠共生关系研究平台建设”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验收组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中的全部建设内容,达到了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绿洲-荒漠共生关系研究平台”由绿洲-荒漠垂向水盐运移及其与植被关系模拟子平台、沙漠边缘区地下水与植被关系子平台...
目前,铁碳关系是湿地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铁(Fe)氧化物对有机碳(OC)的双重作用,既可以通过吸附或者共沉淀的方式保护有机碳避免受到微生物的分解,又可通过铁还原菌(FeRB)介导的异化还原铁过程导致铁结合态有机碳(OC-Fe)的释放。但是,目前铁碳关系的研究都集中在大尺度上,很少有研究考虑到植物根际微域的铁碳关系。根际铁碳关系的研究可以明晰铁-碳-微生物耦合关系在根-土界面的转化,...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成的一个考察队在对云南省红河县山地未来种质资源创新中心进行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滇南苏铁居群。据悉,由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刘恩德博士、郭建伟博士等人在这个创新中心开展第一次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发现5株零星分布的苏铁,经昆明植物研究所苏铁研究专家龚洵研究员鉴定为滇南苏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等单位合作,以华山松为例,基于自然群体和植树造林群体的系统取样,通过谱系地理学、群体遗传学、物种分布区模拟和生态位模型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究了华山松大规模植树造林对该物种空间遗传格局和进化印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华山松分化成东喜马拉雅(EH)、横断山南部(SH)和秦巴山地(QD)三个明显的地理谱系,它们在晚中新世横断山脉大规模隆升和亚洲夏季风加强时发生分化(图...
2020年7月16日,由我所植物资源与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与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调查发现的广西岩溶地区马兜铃科植物新种——雅长马兜铃Aristolochia yachangensis B.G.Huang, Yan Liu & Y.S.Huang正式发表。2019年4月,我所植物资源与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组和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所植物资源与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组在对岩溶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在广西的靖西市岩溶地区发现了虎皮楠科一新种——盾叶虎皮楠Daphniphyllum peltatum Yan Liu & T. Meng。该种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盾状叶片而得名,目前仅在靖西市有发现,且仅有2个野生居群,野生成熟个体数量不足50株,按照IUCN的濒危等级评估标准,该种被评为“极危(Critically E...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学科组博士生张越等以水生植物莲为研究对象,在先前结合二代与三代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了低表达与组织特异性的莲mRNA可变剪接异构体,揭示了其剪接形式的多态性的基础之上(Zhang et al., 2019, DNA Research),进一步基于该数据,并利用该课题组最近发表的染色体水平的莲基因组及先前已报道的莲六个不同发育时期组织的...
植物性状(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s)通常是指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与进化后所表现出的可量度、且与植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存活等功能密切相关的属性,例如,叶片大小、叶片厚度、叶片元素含量、植株高度、种子大小等。植物性状种类繁多,可简单分为叶性状、枝性状、干性状、根性状、繁殖性状、整体性状等。经过多年研究,人们认识到每个或每类植物性状均具有明显...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刘恩德博士等主编的《昆明常见野生植物》正式出版。作者历时十年,通过对昆明地区的植物进行数据收集、调查、拍摄后进行系统整理,最后从所拍摄的昆明周边1636种种子植物中精选出涵盖昆明四主城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范围内常见的131科525属594种的图片编辑整理成书。在物种选择上力求涵盖昆明周边目前记录的属一级代表植物,每一个物种都尽可能选取若干张植株...
青藏高原不仅影响东亚气候,而且可能对全球环境变化有“起搏”和“放大作用。但是,由于高原地区高分辨率长尺度气候环境证据的空缺,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期间高原气候和下垫面本身如何变化尚属未知,直接限制了高原环境与大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动力学关联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及动力机制研究“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艳研究员和她的团队在高原东部海拔 3400 m的若尔...
中科院植物所陈之端研究员团队以木质藤本科——木通科作为指示成分研究了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进化过程。通过整合系统发育、分化时间、生物地理和多样化等分析方法,发现现存的木通科可追溯至东亚的晚白垩纪(约75 Ma),但直到晚中新世(约7.5 Ma)其多样化速率才显著增加(从0.0179 species/Myr增加至0.3607 species/Myr)。由此,提出了现代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约在7.5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