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遗传学相关记录483条 . 查询时间(3.084 秒)
2023年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构建了黍稷(也称糜子、黍子、大黄米)第一个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系统性解析了黍稷品种资源的群体结构、起源演化历史与基因组驯化特征。研究为证实黍稷是中国单起源的作物,并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传入中亚和欧洲,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还发掘了139个黍稷重要农艺性状相关位点和基因,为未来黍稷分子育种和培育...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宏基因组学创新团队构建了六倍体菊芋染色体级别参考基因组,解析了菊芋基因组起源和演化过程,为向日葵属作物的起源进化研究、抗逆基因挖掘、育种改良和工业化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
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于2023年11月22日正式揭晓。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孙航副理事长、黄三文副理事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等规定,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会副理事长黄三文研究员、学会监事长何祖华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11月7日, 应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严顺平教授邀请,德国汉堡大学的Arp Schnittger教授、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Lieven De Veylder教授做客我校第162、163期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他们在第一综合楼A102会议室作了植物DNA损伤应答相关的学术报告,吸引了全校百余名师生。
多年生木本植物是林业作物中重要的植物类群,其生命周期长,基因组大且杂合度高,具有独特的生理代谢途径和胁迫抵抗特性。多年生木本植物是木材、精油、松脂等特殊代谢物的重要来源,其遗传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工业生产和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贡献。全面整合多年生木本植物组学数据资源,建立系统的遗传调控网络,对于阐明该植物类群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和独特性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分子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2023年10月26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完成的研究成果,他们定位了调控大豆株高的关键基因PH13,揭示了其优异单倍型在高纬度地区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明确了PH13及其同源基因在改良大豆株高和耐荫性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提高大豆耐荫性和产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羊草,一种属于禾本科小麦族的优质牧草,被誉为“禾草之王”,也是我国重要的乡土草种和欧亚草原上的优势草种之一。羊草以其发达的根状茎而著称,具备耐寒、耐旱、耐盐碱、防风固沙等特点。同时,由于其高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成为优质牧草,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由于羊草基因组庞大且存在高度杂合性,导致羊草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对其卓越特性的解析具有挑战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团队对羊草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团队通过筛选羊草资源,获得了一个组培再生性强的羊草种质,并以此为底盘,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羊草遗传转化体系。通过筛选农杆菌菌株、优化培养基组合,并利用促再生因子TaWOX5,使转化效率达到了11%。为了进一步建立羊草基因编辑体系,研究团队首先开发了基因编辑效率的快速检验方法。该方法通过将Cas9与靶点sgRNA共同转染羊草原生质体,并利用PCR-RE技术对靶...
植物细胞具有很高的全能性,赋予了植物器官在活体或培养条件从头再生新的器官和完整植株的能力。基于细胞全能性发展起来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植物生物技术中。在经典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中,生长素诱导的多能性愈伤组织形成是离体再生的第一步,被认为是植物细胞获得全能性的关键过程,对于不定芽或根的从头再生是必需的。研究表明,植物根干细胞因子在生长素诱导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异位激活代表...
色彩在动-植物相互作用中至关重要。花和果利用色彩作为广告,吸引传粉者和散播者,同时回避潜在敌人(如啃食者)。传粉和种子散播是关乎植物繁衍、扩张的重要过程。这两个过程既相关又相似,却很少被同时研究。总体上,花比果的形态多样性更高。有研究初步证实了这样的格局。然而,花和果的色彩进化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纠缠交织,使得比较分析相当复杂。以往研究忽视了传粉者和散播者多样性及其色觉多样性本...
2023年10月7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团队联合四川大学、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等单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an-genome and local adaptat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论文,发现大片段结构变异在拟南芥不同生态型的本地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9月22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黎家教授团队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期刊Molecular Plant(IF2022: 27.5)上发表了题为“The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 COG1 is a key regulator of plant biomass by promoting photosynthesis and starch accumulation”的研究论文...
异型花柱是被子植物中的一种特殊的花多态现象和雌雄异位形式。具有异型花柱的物种,通常同时具有自交不亲和机制。这一性状在防止自交的同时可以促进异交。异型花柱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分布,已在28个科中被报道,这或是至少20次独立起源并趋同演化的结果。异型花柱在遗传上由S位点决定。S位点是一个超基因,由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这些基因分别控制花柱长度或雄蕊高度等特征)。虽然已有关于异型花柱的较多研究,但对异型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