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海洋科学相关记录14436条 . 查询时间(4.021 秒)
What will be the impact to the ocean if humans are to mine the deep sea? It’s a question that’s gaining urgency as interest in marine minerals has grown.
中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近10多年来中亚地区冬季频发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给当地造成严重灾害。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的产生往往与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有关,研究中亚地区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及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湖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呈现全球扩张态势,显著削弱了湖库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卫星遥感在湖库环境监测上展示了巨大的优势和应用潜力。目前,MODIS、VIIRS和OLCI等海洋水色传感器空间分辨率较低(~300m),无法满足面积较小的湖库监测需求。随着Landsat-8、Sentinel-2A/B、Landsat-9等中高分辨率卫星的陆续发射,携带的较高质量传感器为高分辨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9月14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2022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敏团队在大洋核杂岩形成模型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JGR: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上,硕士生张茂传(现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生狄会哲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敏为通讯作者。
海洋所李晓峰研究团队融合数种在轨卫星数据对“海浩”现象的相关热力学、生物学以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并利用区域海洋气象ROMS-WRF耦合模型准确模拟出了该现象。研究发现,冬季强寒流诱发的上升流弥补了因气温急剧下降损失的海洋上层热量,海气相互作用使得海面附近的水蒸气接近饱和是产生本次“海浩”现象的主要原因。“海浩”现象发生是由热力不稳定因素所主导的,而非动力因素引导。“海浩”现象的出现通常...
19世纪末,挪威物理海洋学家Fritjoff Nansen将水银温度计装装入一个采水器中来方便的测量海水温度,成为了现代海洋观测起源的重要标志,他发明的这种仪器经常被称为南森瓶(Nansen Bottle)。该仪器在整个20世纪都被大量使用,至今已经累计了超过200万条海洋温度廓线数据(图1)。
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的变化及机制是目前国际气候研究的热点。已有的研究表明,北印度洋(North Indian Ocean, NIO)和热带北大西洋(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NA)海温的变化,会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环流系统,从而对东亚天气气候造成显著影响。
星罗棋布于南海的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独特的地质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珊瑚岛礁的发育演化和成因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42年达尔文沉降理论,迄今科学家已提出多种模式和理论,但存在争议或难以解释的现象,如不同区域和类型岛礁的发育过程和模式、环礁形成的主控因素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冷泉区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共生菌群落中发现了共生菌代谢通路的互补性,代谢产物渗漏到群落中促进了共生菌的合作,从而提高了群落整体的适应性,这对认识共生菌对化能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Systems上。
2022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团队建立了鱼类成长-洄游模型并评估了环境因素对西北太平洋鲐鱼早期生活史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海洋学进展》)上。 鲐鱼为小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陆架及其邻近海域,是西北太平洋主要的经济鱼种之一。在过去数十年间,鲐鱼资源量以及捕捞量均有显著的...
20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林间院士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强震海啸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国际地球物理杂志》)杂志上。
由于海洋具有巨大的热含量,其对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热含量、海表高度、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等)的变化是科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海气湍流通量(风应力、热通量和淡水通量)扰动场是导致AMOC、海洋热吸收和海表高度变化的主导因素,但其对AMOC、海洋热吸收及海表高度变化的模拟影响及机制还存争议,尚无定论。为此,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目鱼类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新进展,基于近岸海龙目鱼类资源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发现了2个海蛾鱼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和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动物分类学》(Zootaxa)和《动物学研究》(Zoolo...
2021年3月的“华北超级沙尘暴”等极端事件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重大影响(图1)。除了局地气象要素可以影响沙尘活动,不同洋盆的海温(SST)变率通过遥相关的大气波列也可以影响其频率。因此,研究不同洋盆海温变率对我国华北地区沙尘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