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叶片”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153 秒)


2022年7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团队开展了一项基于全球尺度下的叶片构建特征对于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揭示了叶片内的碳(C)、和钙(Ca)的协同变化机制,为了解植物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提供了生理生态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
枸杞(Lycium barbarum)耐盐碱能力强,在盐渍化土壤中种植枸杞具有一定程度改良土壤的功效。然而对枸杞在不同盐渍生境和不同盐渍化程度下的生理适应基础研究较少。选取扦插的"宁杞5号"一年实生苗为材料,分别在渗透势为-0.48、-0.82、-1.18 MPa下采用单盐(NaCl或Na2SO4)和混合盐NaCl+Na2SO4进行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时段内枸杞生理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渗透...
目前,以显微镜观察叶片微观结构已被证明是研究叶片吸滞颗粒物机理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颗粒物再悬浮法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北京市主要园林树种吸滞颗粒物的能力和叶片的表面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叶片微观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针叶树种吸滞总悬浮颗粒物(TSP)能力大于阔叶树种,排序为:油松((27.13±0.44)μg·cm-2)>白皮松((10.74±0.23)...
模拟酸雨对水稻叶片质膜H+ ⁃ATPASE活性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水稻 细胞渗透势
2015/9/24
采用水培法研究模拟酸雨(pH=5.0、3.5、2.5)对水稻叶片质膜 H
+
⁃ATPase 活性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CK)相比,酸雨
处理 5 d(胁迫期)后,pH=5.0 组质膜 H
+
⁃ATPase 活性与活化能、K
+
、Ca
2+
、Mg
2+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仅细胞渗透势下降.pH= 3.5 酸雨导致细胞
渗透势、K
...
模拟酸雨对水稻叶片质膜H+⁃ATPase活性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细胞渗透势 矿质元素
2015/11/5
采用水培法研究模拟酸雨(pH=5.0、3.5、2.5)对水稻叶片质膜 H
+
⁃ATPase 活性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CK)相比,酸雨
处理 5 d(胁迫期)后,pH=5.0 组质膜 H
+
⁃ATPase 活性与活化能、K
+
、Ca
2+
、Mg
2+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仅细胞渗透势下降.pH= 3.5 酸雨导致细胞
渗透势、K
...
镧对酸雨胁迫下水稻叶片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
镧 酸雨 质膜H+-ATPase 脂肪酸组成 水稻
2016/1/28
为了明晰稀土提高植物抗酸性的内在机制,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镧(La,15 mg·L-1)对酸雨(AR,pH=3.5、2.5)胁迫下水稻叶片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pH=3.5 AR组水稻相对生长速率减小,质膜H+-ATPase活性升高,胞内H+增多,CAT活性升高,H2O2和MDA含量升高,质膜脂肪酸不饱和度指数(IUFA)降低.La+pH 3.5 AR组水稻各项指标优...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模拟酸雨(pH=2.5~5.5)对水稻叶片胞内Ca2+浓度和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酸雨处理5 d(胁迫期)后,pH=5.5和5.0处理组的水稻叶片胞内H+浓度、质膜H+-ATPase活性、胞内Ca2+浓度、质膜Ca2+-ATPase活性无显著变化;pH=4.0和3.5处理组各指标显著升高,且H+-ATPase活性随Ca2+浓度升高而上升...
浙江天童常绿木本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及抗寒性
电导率')" href="#">电导率 抗寒性 生活型 常绿阔叶林
2014/1/10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59种常见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叶片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差异,揭示该地区常绿阔叶林常见常绿植物的抗寒性,旨在为营建具有较强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的人工林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各植物叶片对0 ℃低温普遍具有较好的抗性,未产生显著伤害;在-5 ℃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大,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2)研究区域内樟科与壳斗科植物对-5 ℃低温耐受性最好,其次为山茶...
土壤镉污染环境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监测的高光谱遥感信息参数
镉污染 水稻叶片 叶绿素
2009/10/28
农田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立了污染监测机理遥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众多的遥感参数中,MCARI(modified chlorophyll absorption in reflectance index) 对镉污染的水稻叶绿素含量变化最为敏感,响应系数达到0.59。因此,可以通过该高光谱遥感参数的变化初步监测大面积土壤镉污染,但估算精度还有待进一...
通过10% Hoagland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Ni2+浓度(0、5、10、15、20 mg/L )对槐叶苹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吸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保护酶系统、活性氧水平以及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胁迫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i2+浓度的增加,①N2+对槐叶苹的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主要是促进对Ca2+、Na+、Zn2+、Fe3+、Mg2+的吸收,降低对Mn2+、Mo2+、P、K+的吸收.②叶绿素...
通过对贵州花江峡谷喀斯特石漠化区4种典型石漠化植物群落中11种常见植物种叶片的δ13C值测定,研究了各植物种对影响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储水量、大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厚度)的响应,分析了石漠化梯度中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有机质、年均气温、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梯度变化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δ13C值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环境水分好转...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对快速路两侧杨树叶片总铅量和叶片内可溶性铅量进行测定,叶片总铅量与叶片内可溶性铅量的差值为叶片表面吸附铅量。结果表明:叶片表面吸附铅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而且距离快速路越近,车流量越大,叶片表面的吸附铅量就越高;尽管叶片内可溶性铅来源较为复杂,但仍和汽车尾气污染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