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动力与电气工程 >>> 电气工程 >>> 电工材料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电工材料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1.937 秒)
西安交通大学电工材料电气绝缘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重组前为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创建于1989年,是国家面向电力能源建设,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在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重要科研基地。2013年评估优秀。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别朝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舒印彪院士。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压电材料性能参数表征方法
为进一步提升极端气象条件下西电东送主网架防冰能力,本文介绍了输电线路覆冰条件、类型及危害,对南方地区去冬今春产生的极端气象条件及对广东地区跨区域主网架造成的覆冰影响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微气象微地形地区覆冰情况,针对存在问题从设计阶段选线设防能力、运维阶段覆冰预测、监测、融冰能力及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出提升建议。
针对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凝结水精处理分床系统运行周期缩短、树脂再生酸碱耗升高的情况,从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再生的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最终通过再生调整实验,优化再生工艺,确定最佳的进酸碱量,同时说明优化效果,给出运行建议。
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长期从事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材料、石墨烯的量化制备、高性能超导材料制备、强磁场下新型功能材料合成、高温超导材料、薄膜太阳电池和柔性热电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北京市科委等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采用纳米碳掺杂技术制备出了当时世界上传输电流性能最高的MgB2线材,研制出了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近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系合作在国际重要期刊《Chemical Reviews》(2021年影响因子72.087)发表题为Self-Healing Polymers for Electronics and Energy Devices的综述文章,总结了电子和能源器件自修复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对未来该领域发展方向与所面临挑战的观点。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宾州州立...
本发明属于导电线的设计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拉伸导电线的缺点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编织可拉伸导线的制备方法,(1)首先将一根或多根乳胶丝芯线进行预拉伸,拉伸至其弹性极限;(2)然后将导电线和织物纤维相互交织地编织在预拉伸的乳胶丝上,编织结束后释放预应变来实现整体结构的可拉伸性。该可拉伸导线具有较大拉伸性,可拉伸100%甚至更高;易实现批量生产;无需封装即可实现可水洗性;易于与衣物集成,对智...
国家“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战略,对变压器产品质量性能优化和低能耗水平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特别需要加强变压器电工材料与多场仿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解决磁性材料服役性能精确表征和自主化多场耦合精准仿真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2022年5月28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院士及6名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权威专家,对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天威保变...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镇江教授团队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成果以“The semicoherent interface and vacancy engineering for constructing Ni(Co)Se2@Co(Ni)Se2heterojunction as ultrahigh-rate battery-type supercapacitor ...
2022年4月13日上午,“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2“干式直流电容器用电介质薄膜材料”项目启动会于清华大学西主楼3-102顺利召开。本项目牵头单位为清华大学,项目负责人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党智敏教授。启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项目启动会的领导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刘嘉副处长和张兆华专员,清华大学科研院李水清副院长、朱付元主任、曹立鹏主管以及电机系主任康重庆教授。...
热释电材料是一种极性晶体,晶体中存在着自发极化。当温度(T)变化时,自发极化强度(P)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在表面产生电荷。因此,热释电材料广泛应用于热传感、热成像、热能收集等领域。常用的热释电材料大致有两类,均为铁电体,一类为无机氧化物(LiTaO3、PMN-PT等),另一类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TGS及其衍生物)。其中前者有较大的热释电系数(p = dP/dT),意味着在温度变化速率一定时,可以输...
2021年12月18日-19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下,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气科学与工程学科2021年度项目交流会在武汉召开。受疫情影响,大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151个高校科研院单位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采用线下和线上形式相结合。
近年来,柔性电子尤其是可穿戴器件发展迅速。然而,当它们朝着便携、变形等方向进一步提速时,却遭遇导电材料无法大量无损真折叠的瓶颈。实际上,目前热炒的可折叠手机只是利用了一个旋转轴,根本无法进行任意折叠。一些可穿戴电子设备反复折叠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研发超折叠导电材料成为破题的关键。近日,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用化学键理论阐明本征导电材料不能经受大量真折叠原理的基础上,应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