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碳相关记录303条 . 查询时间(0.337 秒)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全球变暖导致水文循环加强,降雨变异如降雨量、降雨频率和季节性等变异概率增加。滨海湿地具有咸且浅的地下水位特征。滨海湿地干湿交替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植被对土壤水盐动态较为敏感。而降雨变异通过改变土壤水盐条件,调控植被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碳分解速率,进而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
陆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碳汇之一,研究陆地碳通量的时空变化,对于理解碳循环变化规律、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季风区人口稠密,季风的变化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传统的季风研究多从物理上关注其变化机制,而关于季风异常对陆地碳通量的影响则少有讨论,使得在气候物理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之间存在空白点。
在碳类气溶胶的研究中,发现大气中存在的吸光性物质不只有黑碳,部分有机气溶胶在近紫外-可见光波段也有吸光能力,这类物质被称为棕色碳。中国是人为源棕色碳排放的高值区,棕色碳的来源、成分、光学特性和其他欧美国家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中国地区开展棕色碳的吸光性和气候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当前针对中国地区棕色碳的模拟研究严重缺乏,已有的模拟研究没有考虑本地一次来源棕色碳的特性,也没有考虑二次生成棕色碳...
2024年7月19日,国际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宋金明、袁华茂团队关于海洋大气有机碳沉降的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胶州湾大气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湿沉降过程及其潜在的复杂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近海和海岸带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海洋碳增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土壤碳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土壤碳氮含量的垂直分布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对于评估预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深层土壤碳氮储量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
2024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元元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课题组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及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德国、埃及、俄罗斯和奥地利等多国的26家单位相关学者,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估算了全球2 m土壤内无机碳的储量为2305 Pg(Pg: 十亿吨),未来30年内氮添加相关土壤酸化将导致表层土壤(0.3 m)丢失23 Pg无机碳,...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局地微气候胁迫效应的重要生态功能,是探究城市微气候对建筑碳排放影响机理的抓手。科学量化面向建筑碳减排的城市绿地景观生态效应有利于深度挖掘景观格局对碳代谢的作用机理,然而目前仍缺乏量化方法。
为实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于2019年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计划。之后,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科学界发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气CO2浓度达峰后持续长期地下降,这需要借助CO2移除方法。在CO2上升期间,海洋充当热储存罐,不断向深层海洋传输热量,减缓全球增暖。然而,在CO2移除阶段后期,深层海洋储存的热量又开始向表层传输,抵消温室气体强迫减弱的降温...
2023年11月23日,中国工程院品牌项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召开。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贺克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迈克尔·胡德以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2023年12月11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加速低碳行动,凝聚气候变化社会力量”主题边会发布《中国企业低碳实践观察报告》,重点介绍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中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低碳行动。
建筑部门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减少建筑运行能耗碳排放(BECCE)可以为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建筑运行能耗碳排放与微气候高度相关。绿地一直被认为是改善微气候和减少BECCE的自然途径。然而,绿地对BECCE的最有效影响距离和优化配置尚不清楚。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增强陆地碳汇(也称为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新疆干旱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准确估算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源/汇规模对了解区域碳源/汇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研究表明,持续干旱是导致北方地区森林碳储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新疆地区林草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自动测量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元素碳质量浓度的设备及方法
为尽快落实《巴黎协定》,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控制人为碳排放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基本认识。然而,由于对城市、地区、重点行业CO2排放情况了解不足,现有排放清单的透明度和偏差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了全球碳收支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获取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提出利用大气测量和反演的方法来核验排放清单。考虑到人为排放源较高的排放强度和复杂...
2023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在全球碳循环及通量估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通过对全球观测站和卫星记录的大气成分进行大数据分析,进一步量化了近百年来北半球永久冻土甲烷释放和氧化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程度。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和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封面文章)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