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化学 铜”相关记录222条 . 查询时间(0.262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超小粒径纳米气泡增强金属铜表面持久抗氧化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 金属 催化性能
2024/6/19
铜作为一种金属材料,因其出色的热导率和电导率、独特的催化性能以及较为经济的成本,在众多工业领域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对氧化的敏感性,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严重制约了其在长期应用中的潜力。在暴露于水时,铜会快速氧化并在表面形成铜氧化物,对其结构和导电性能等产生严重影响。2024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纳米气泡研究团队联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温州研究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铜催化偶联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催化 反应机理 理论
2024/8/3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61160465、2212210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沈其龙研究员、薛小松研究员等人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ohn F. Hartwig教授合作,在铜催化偶联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烷基卤化物氧化加成形成稳定的三价铜产物(Oxidative addition of an alkyl halide to form a stab...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等在铜催化偶联反应机理方面获进展(图)
铜催化 金属络合物 计算化学
2023/9/12
铜催化的偶联反应是现代有机化学构建碳-碳键与碳-杂原子键的最重要和最古老反应之一。而铜催化反应的发展一度落后于在其之后发现的钯催化偶联反应。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铜催化反应机理复杂,阻碍了科学家对铜催化剂的理性思考和设计。一般认为,铜催化反应过程中一价铜与亲电底物氧化加成生成三价铜中间体是该催化循环的决速步。然而,由于高价态的金属络合物往往不稳定,很难被分离鉴定。因此,相关机理研究颇具挑战性且存在...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精确铜簇分子电催化二氧化碳取得新进展(图)
电催化 燃料 纳米
2024/8/22
电催化CO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种可行策略。与简单的C1产物HCOOH和CO相比,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甲烷(CH4)和乙烯(C2H4)可作为潜在的可持续燃料,因此备受追捧。到2023年9月4日为止,铜基材料被认为是催化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最有效催化剂。然而,活性位点配位环境和组成的不明确以及原位重构限制了铜基材料的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Cu纳米团簇(NCs)作为一种新...
2023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研究员吴小锋团队,在不饱和键的羰基化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不对称铜催化的非活化烯烃/炔烃的氢胺化羰基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烷基酰胺类化合物。
2023年8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DNL0604组)吴小锋研究员团队在不饱和键的羰基化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不对称铜催化的非活化烯烃/炔烃的氢胺化羰基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烷基酰胺类化合物。
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国雄研究员和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电化学合成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原位衍生的高性能Cu纳米片催化剂,提出了Cu晶面串联催化促进电化学还原NO3-合成NH3的有效策略,并加深了对Cu催化剂上NO3-转化为NH3反应机制的理解。
上海有机所在铜催化的不对称炔烯丙基取代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图)
上海有机所 铜催化 不对称炔烯丙基
2022/12/15
中科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何智涛课题组致力于不对称催化合成和生命小分子修饰等领域。2022年11月1日,该课题组在 Nature Synthesis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pper-catalysed convergent regio- and enantioselective alkynylallylic substitution”的研究论文 (https://www.nature.c...
中国科大发现铜多面体界面催化C-C电化学耦联的优越性(图)
铜多面体 界面催化C-C 电化学耦联
2022/11/17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2RR)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途径。近年来,随着对CO2RR研究的深入,通过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制备能量密度高、应用前景广阔的多碳燃料(如乙烯、乙醇等)取得很大进展。然而,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碳燃料需经历动力学缓慢的C-C耦联过程。因此,设计并发展能高效促进C-C电化学耦联催化剂对二氧化碳减排和变废为宝利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