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台相关记录164条 . 查询时间(0.375 秒)
2025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真空团队和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组成了联合团队,针对制冰、切割及加速等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研发及工艺摸索,掌握了弹丸制备和加速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可常稳态运行的弹丸注入系统。经过测试,该系统发射弹丸尺寸可达12mm3 /发,发射频率在1-10Hz范围内可调,最大弹丸发射速度大于300m/s,性能达到了国际上同类产...
低温弹丸注入是一种利用低温技术将氢的同位素气体冷凝为固态冰丸,并加速注入到等离子体中的加料技术。该技术具有粒子注入深、加料效率高等优点,已经在国际各大托卡马克装置上得到充分证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和欧洲聚变示范堆(EU-DEMO)等下一代聚变堆装置都将弹丸注入列为芯部加料的关键技术手段。然而该技术一直被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俄罗斯培林公司所垄断,目前世...
半个世纪以来,古姆星云可能是背景脉冲星散射屏的观点多次被提及,但始终未获得证实。依托上海天马望远镜对脉冲星B0740-28星际闪烁现象的长期“双频同时”监测结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成功找到回答该历史疑问的直接证据,研究成果于2024年12月10日刊发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
2024年12月7日至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完成了计划书规定的各项任务,达到了设计指标,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2024年8月10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合作组对超重暗物质粒子所产生的高能伽马射线信号进行搜寻并给出暗物质粒子性质最严格的限制。该研究成果以“Constraints on Ultraheavy Dark Matter Properties from Dwarf Spheroidal Galaxies with LHAASO Observations”为题于2024年8月7日在《物理...
2024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范一中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引力波探测器阵列LIGO-Virgo-KAGRA的GWTC-3观测数据来研究并合黑洞的形成问题,揭示了恒星塌缩形成和重复并合形成的两类黑洞的分布特征。研究成果以“Resolving the stellar-collapse and hierarchical-merger origins of the coalescing bl...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张居甲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成功捕捉到超新星SN 2024ggi的爆炸激波冲破其外围致密星周物质的壮观瞬间。这一成果深化了科学家对超新星激波爆发物理机制的认识,并为揭示恒星晚期演化与死亡之谜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2024年7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从早期闪光光谱的转变探测SN 2024ggi的激波突破信号》(Probing the Shock Breakout Signal...
2024年7月16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单位在上海神光二号(SG-II)装置上首次实现了大尺度动理学湍流等离子体中的电子随机加速过程,揭开了复杂天体环境中高能电子的产生谜团,研究成果以“Electron stochastic acceleration in laboratory-produced kinetic turbule...
最新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周霞研究员与合作者首次推导出非零质量光子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色散关系,并通过超宽带(UWB)接收机采集的脉冲星测时数据和快速射电暴(FRBs)数据,确定了光子质量的严格上限为9.52 × 10^-46 kg(5.34 × 10^-10 eV c^-2),该研究首次从理论上推导出非零质量光子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为验证光子质量提供了新方法,成果已发表在《天体...
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成功跨过充满挑战的“落月”难关,为达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目标又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激光测距测速敏感器和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表现出色,独有的中国方案再次证明了我国在月面实现着陆器精确避障能力。
2024年5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增强器BRing首台全储能快脉冲二极铁电源在惠州装置区现场完成安装与联合调试,实现最大电流3900A、最大电流上升速率38000A/s、重复频率3Hz稳定运行,核心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2024年5月27日,紫金山天文台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团组张擎旻副研究员受邀针对环形耀斑及其相关活动撰写了综述文章,全面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过去15年来在太阳环形耀斑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包括观测、理论和数值模拟),相关成果以Circular-ribbon flares and the related activities为题,在线发表在《现代等离子体物理综述》(Reviews of Moder...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的王金成博士及合作者,主要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成像数据和羲和望远镜的光谱数据,针对日珥的精细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日珥小尺度波动的物理本质及对日冕加热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Negative-energy Waves in the Vertical Threads of a Solar Prominence”近期发表在《天...
2024年3月19日-4月10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NRIAG工作人员在埃及开罗完成了1.2m 近红外空间碎片激光测距(Debris Laser Ranging,DLR )系统的调试工作。于4月6日-7日共获取合作目标8圈测试数据,其中合作目标4圈,单圈获取最大点数51479点,非合作目标4圈,...
2024年4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同研制的1.2m 空间碎片激光测距(Debris Laser Ranging,DLR) 系统在埃及开罗安装调试成功。于4月7日UTC时间17点11分首次成功观测非合作目标,获取有效点数1738点。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DLR系统首次在海外站点实现非合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