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碳相关记录3208条 . 查询时间(0.656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winter soil warming on crop biomass carbon loss from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为题,在线发表...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碳源、汇、库的角色,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人工林的碳汇作用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生物量和碳储量已成为评价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林分质量的重要指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是我国主要乡土人工造林树种,其生物量与碳储量精准评估及分配格局驱动因素研究对我国人工林碳储量核算及碳汇林培育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532001、52025025)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与合作者在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材料的可控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Nitrogen-doped amorphous monolayer carbon)”为题,于2024年9月2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
滨海湿地主要由植被区和无植被覆盖的潮滩构成,是提供重要服务的关键生态系统。中国的滨海湿地作为有效的蓝碳储存库,通过有效地捕获和储存有机碳,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滨海湿地卓越的固碳能力源于其不仅能捕获生态系统内部产生的碳,还能存储来自外部环境的碳,并在厌氧条件下长期保存在沉积物中。然而,以往对蓝碳的评估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上,往往忽视了潮滩作为蓝碳碳汇的潜力。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SOC的保存和积累是维持粮食生产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关键。土壤碳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定量变化研究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2023年9月21日,国际微生物学权威学术期刊mBio在线发表了生科院赵明文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题为“GlMPC activated by GCN4 regulates secondary metabolism under nitrogen limitation conditions in Ganoderma lucidum”。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7712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梁超研究员团队、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团队等与海外合作者在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降低估算土壤微生物源碳的不确定性(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soil microbial derived ca...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得到广泛关注。覆膜种植、大气沉降等导致农林土壤中微塑料残留不断累积。碳的激发效应‌是指在外源碳输入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会发生短期内的强烈变化,从而会影响整体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微塑料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碳,可被微生物吸收。然而,微塑料引起的激发效应的程度和方向尚不清楚,为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研究人员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学者合...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效应最主要的贡献者,对湖泊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量也进行了很多估算,但目前对湖水CO2碳同位素分析较少,尤其是能否通过碳同位素示踪湖泊水体CO2浓度仍待研究。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全球变暖导致水文循环加强,降雨变异如降雨量、降雨频率和季节性等变异概率增加。滨海湿地具有咸且浅的地下水位特征。滨海湿地干湿交替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植被对土壤水盐动态较为敏感。而降雨变异通过改变土壤水盐条件,调控植被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碳分解速率,进而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
2024年9月12日,水保学院盐池站查天山教授带领的生态监测与模拟团队在农林领域顶级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发表了关于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Ecosystem-scale carbon dynamics in desert Shrublands: Unraveling the complex interplay among ...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和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在碳化钼催化CO2转化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火焰喷射裂解法(FSP)一步合成了亚稳态不饱和氧化钼催化剂。该亚稳态结构的氧化钼无需碳化处理,可直接应用于逆水汽变换(RWGS)反应中,在反应气氛下迅速发生原位碳化,生成碳氧化钼活性相,在高空速的苛刻条件下仍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陆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碳汇之一,研究陆地碳通量的时空变化,对于理解碳循环变化规律、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季风区人口稠密,季风的变化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传统的季风研究多从物理上关注其变化机制,而关于季风异常对陆地碳通量的影响则少有讨论,使得在气候物理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之间存在空白点。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氮沉降极大的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影响碳循环-气候反馈。土壤微生物在调节土壤碳对氮沉降的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其调控机制却十分复杂。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碳降解胞外酶获取养分并催化土壤碳的分解,因此其活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动态。然而,目前土壤碳降解胞外酶活性(C-EEAs)对氮沉降的响应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全球变暖导致水文循环加强,降雨变异包括降雨量、降雨频率和季节性等变异概率加大。滨海湿地具有咸且浅的地下水位特征,其干湿交替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植被对土壤水盐动态极为敏感,降雨变异通过改变土壤水盐条件,调控植被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碳分解速率,进而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2024年8月28日,依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