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东方哲学史 >>> 印度哲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印度哲学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4.293 秒)
成建华,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1994年留学于斯里兰卡,先后获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学位。2005-2007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
朱成明,湖北省咸丰县人,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古典学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印度古代思想、印度古代政治秩序、沃格林政治科学。译/著作:《记忆》(Anamnesis),Eric Voegelin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利论>译疏》(Kauṭilīya Arthaśāstra),[古印度]Kauṭilya著,商务...
《天府新论》(图)     天府新论  政治  哲学  经济  法律  公共管理  社会学       2017/3/30
《天府新论》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它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创新之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为宗旨。《天府新论》发表国内外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公共管理、社会学、文化、文学、历史、科教等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书刊评论、观点综述,是了解国内外社会科学学术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证、新成果和新趋势的重要窗口。学术性、创新性、探索性、综合性为该刊主要特色...
古代印度吠檀多派差别不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罗摩奴阇从差异显现论和差异认识论的双重尺度上论述了梵有差别,并在事物自身的差异性、事物自身的差异显示性、人们对事物的差异认识性、意识与对象的差异性,以及意识自身内在的差异性等诸多层面上阐释了他的普遍差异性的思想。罗摩奴阇的差别不二论哲学是一种既有差别又有统一的理论,不仅具有辩证法的特征,而且也具有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整体关系论的复杂性理论的特征。
作为市校合作成果之一的《思考杭州——为品质之城资政建言》一书,日前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集合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杭州市政府政研室合作共建的公共管理中心合作四年来的重要理论成果,选取71篇调研或咨询报告,其中由浙大城市学院教师完成或参与的占50%以上。该书为大16开本,分上下两册,共计156万字,为市政府领导决策做出重要的参考作用。
吠檀多哲学与佛教     吠檀多哲学  佛教       2010/3/4
吠檀多(Veda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占印度人口75%的普通群众(主要是印度教徒)的精神世界,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同时,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 本文扼要地评介吠...
笔者曾将唯识学区分为有为依与无为依唯识学两支,本文予以了详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有为依”、“无为依”二概念。并且讨论了奘传唯识对瑜伽行派唯识学本来面目的遮蔽,以及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等。
对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而言,“唯识”概念具有首要的意义。对“唯识”概念的不同诠释,导致了唯识思想的复杂发展。汉传玄奘唯识学派对“唯识”概念作了“单面化”诠释。其中“识”与眼识等八识的“识”同,即梵文的vijn~a^na;“唯识”相应即vijn~a^na- ma^tra(或vijn~a^na- ma^trata^)。而其“唯识”概念有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是遮诠义,即无离识的(外)境;二是表诠义,又分三...
再论“唯识”与“唯了别”     唯识  唯了别       2009/1/6
“唯识”与“唯了别”是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①的基本概念,对二者的细致辨析意义重大。欧洲、日本佛学家曾经处理过此问题,中国的佛学家霍韬晦、韩镜清亦有论说,但笔者认为皆有所不足,因此曾经撰文重新予以探讨。[1]但由于此问题本身非常复杂,笔者的分析在获得一些认同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本文对此二概念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澄清。
印度是个孕育宗教和哲学的摇篮,也是东方神秘主义最具代表的泛宗教国家。早在几千年前,印度就盛行祭天地、拜鬼神、占星相这类崇拜自然和巫术的传统习俗。正是由于这种长此以往的迷信和愚昧、信仰与理性的有效碰撞,印度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独具思想特色的宗教,形成了许多在理论上既相互排斥又交相辉映的哲学体系。
《 乔荼波陀颂 》一书是印度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的经典性著作,作者为乔荼波陀。该书对印度的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确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对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的理论形成产生过影响。因此,对《 乔荼波陀颂 》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          2008/1/7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   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
北京大学2001年研究生东方哲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