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耕作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土壤耕作学相关记录438条 . 查询时间(3.884 秒)
农业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重点实验室以我国优势农产品分布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建立我国耕地保育研究和应用网络平台,系统研究我国农业土壤的物质循环过程、肥力演变规律、土壤退化机制等应用基础理论,研发土壤退化防治、障碍消减、有机培肥、地力提升和保持等农业技术和产品,提出相关建设(工程)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的建议,并进行推广(示范)应用,从土壤学的角度为解决我国的粮食安...
微生物残体稳定性较高,对土壤有机碳(SOC)的长期固存具有重要作用。氨基糖的主要来源是真菌和细菌且在土壤中很稳定。氨基糖对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响应很明显,不同作物还田对氨基糖的影响也不一致。中科院东北地理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科研人员依托吉林省德惠市始建于2001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实验开展了相关研究,包含5个处理:免耕玉米-大豆轮作(NTCS)、秋翻玉米-大豆轮作(MPCS)、免耕玉米连...
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单娜娜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耕地保护研究。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入选“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科研骨干人才培养”人选。
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耕作与土壤环境团队,团队主要围绕农业光、温、土、肥、水等资源高效利用,开展作物高产栽培、耕作、土壤养分与环境等方面研究。成员共10人,其中在编6人(正高3人,副高、中级、初级各1人)、所聘1人、研究生3人;50岁以上2人、30-40岁4人、30岁以下4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环境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共同开展了长达21年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互作效应的研究,揭示了长期保护性耕作促进作物生长的微生物学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与土壤(Plant and Soil)》上。
2022年3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主持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典型农区耕地质量演替数据整编与深加工”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项目专家组由组长于贵瑞院士、副组长周卫院士等专家组成。
张永春,男,博士,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导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肥力研究室主任,江苏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咨询与科技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生态与土壤管理岗位专家,农业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任现职以来,主持承担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省自主创新资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
李琴,女,1984年10月生,湖南常德人,副研究员, 2007年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园艺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培育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13年至今,在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植物营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广西创新驱动项目、广西重点研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获...
秦芳,女,1975年3月生,广西兴安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耕地培育与生态环境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实施了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各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主持了2项科研项目(省部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1项),参加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5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广西自然科学优秀...
苏利荣,女,1977年08月生,广西都安县人,副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农业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18年6月毕业与广西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曾任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化验室主任,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耕地保育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植物营养等方面的...
近日,根据农业农村部第487号公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8家科研单位承担的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土地力分级与培肥改良技术规程》将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
农业土壤活性氮 (Nr:NH3/NO/N2O) 气体排放及其大气再沉降过程是全球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大气环境的重要活性物质。随着中国农业氮肥大量施用,活性氮排放已成为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6年所确定的氮肥施用导致的NH3排放系数的全球缺省值为10%,稻田和旱地的N2O排放系数的缺省值分别为0.4%和1%。由于我国农田土壤Nr排放时空差异较大...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和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对免耕(NT)、少耕(RT)和传统耕作(MP)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装配过程和分子网络结构进行解析,探讨了保护性耕作下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及发生机制对土壤质量和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团队发布全球首套30米耕地复种指数数据产品。数据显示,全球81.6%耕地为单季种植模式,复种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和尼罗河三角洲,75%的三季作物种植模式分布在热带地区。我国平均复种指数在近20年小幅下降约6%,其中南方复种有所下降,北方复种指数总体增加,反映出耕地保护、鼓励休耕和轮作等农业政策在提升耕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