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学 >>> 电离层物理学 高层大气物理学 磁层物理学 空间物理探测 空间环境学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空间物理学相关记录1821条 . 查询时间(2.384 秒)
火星高层大气(包括电离层和热层)是理解整个火星大气演化的重要基础,是火星大气逃逸的重要来源,因此成为火星探测的重要目标,国际上相关空间探测机构已对火星电离层进行了多次探测,如火星快车(Mars Express)、火星大气和挥发分演化探测(MAVEN),“天问一号”。高层大气的周日或逐日变化受低层大气各种波动过程向上传播的影响,这种扰动影响在短时间尺度上已有相关的事件研究,但长时间气候学尺度的耦合过...
航天器轨道的精确计算在航天器测控、空间交会对接、空间目标碰撞预警等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准确计算航天器在轨运行轨道,需要精确掌握航天器在轨运行中受到的摄动力,这些摄动力包括地球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太阳光压、潮汐力等。针对这些摄动因素,研究者对其中绝大多数因素已经构建了精确度相当高的物理或经验模型,如重力场模型、潮汐模型等。但受到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的不确定性影响,大气阻力模型的误差仍然比较高,成为...
浩瀚的天空是无数人想要探索的领域,在天文观测中,通过收集电磁信号和重力信号(Abbott et al., 2016),我们可以了解宇宙中的物质组成和星体结构,当前的探测距离已经达到了10亿公里量级。与天空相比,人们对地下的探索则比较有限,目前人类最深的地下活动是俄罗斯在库页岛深度万米的油井。在许多时候,我们对脚下的地球内部,即使是地表以下几米的地方,都缺乏足够详细的认知。虽然目前有着重磁电震等多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陆全明和王荣生研究团队,在湍动磁场重联电子加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MMS)原位探测数据,该团队的研究首次发现磁场重联扩散区可演化为湍流态。在处于湍动态的磁场重联扩散区,电子可通过多种加速机制(二阶费米、betatron加速、静电势等)被有效地加速至相对论能量(~300KeV),并在分布函数上呈现幂律谱分布。相关结果于6月10日在线发表在N...
如今我们日益依赖导航定位、无线通信等技术,对这些技术应用的稳定性、精确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亟需进一步认识电离层的空间结构特征。地球电离层具有随纬度和经度变化的复杂空间结构。这些空间结构极大地挑战着如何精确描述电离层的状态,也对导航定位、电波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具有重要影响。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和电子密度剖面等观测资料在反演过程中都假设局域水平均匀,在存在空间结构时无疑会严重影响从探测资料...
火星大气和电离层剖面探测对于火星气候和空间天气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行星演化和宜居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是获取行星大气和电离层剖面数据的先进手段。早在2008年,我国“借船出海”的“YH-1”火星探测器立项时,“YH-1”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就提出了利用”YH-1“与俄罗斯Phobos-Grunt火星探测器,开展星-星链路高精度和夜间...
杨慧(1983-),女,江苏泰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信息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室利用X射线掩星探测手段,突破了两种用于高精度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具体包括基于X射线能谱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和基于光变曲线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其中,基于X射线能谱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方法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期刊上,结合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室利用X射线掩星探测手段,突破了两种用于高精度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具体包括基于X射线能谱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和基于光变曲线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其中,基于X射线能谱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方法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期刊上,结合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
重力波是中高层大气中无时不在的大气扰动现象,重力波的产生、传播、和耗散过程对于中高层大气的动力学、光化学、辐射、以及能量收支产生重要影响。岩石圈以及低层大气强烈扰动事件(例如:地震、火山、台风、雷暴等)是引起中高层大气强烈重力波的重要产生源,同时重力波的传播过程还受到背景大气风场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或者改变背景大气状态,所以对它的观测和研究非常重要。
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可以直接影响海陆热力差异,是东亚夏季风的主要驱动因子。过去几十年,东亚夏季风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同时分别伴随青藏高原积雪的显著增加和减少。虽然关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制已有大量研究,高原积雪是其中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关于高原冬季积雪年代际变化机制的认识还相当缺乏。
2022年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项目“海南三站式非相干散射雷达”的重要站点之一——文昌非相干散射雷达接收站正式开工建设。
2022年5月6日,应国重室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研究部地球震动源运动与动力学过程研究组邀请,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宇在线上做了题为“地球和行星内部的超离子态物质”的学术报告。
近日,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组织开展的2022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宝成研究员成功入选,获此殊荣。
2022年4月6日,大型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CUORE在Nature杂志上发布了对中微子奇异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给出了中微子马约拉纳属性最严格的实验限制之一(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497-4)。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该实验极低温晶体阵列提供了大尺寸高纯TeO2晶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