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Nature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349 秒)
地幔对流是驱动地球各种动力学行为的引擎,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几乎所有大尺度的构造和地质活动(Davies,1999)。地幔对流也会对岩石圈施加垂向的应力,使地表产生起伏,这一起伏称为动力地形。地表地形主要受均衡地形——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及密度横向不均匀导致的地形——所控制,但动力地形是窥探深部地幔动力学的重要窗口。学者通常用两种方式来约束它的空间分布和振幅。一种是通过从观测地形中去除沉积物、地壳厚度等岩...
地球表面化学环境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24-22亿年前的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和8-5亿年前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idation Event,NOE),使地球从完全缺氧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现代的氧化水平(Lyons et al., 2014)。这些氧化事件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比如氧化还...
自2009年以来,美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中小地震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以非常规油气高产量著称的俄克拉荷马州的地震活动在大范围内急剧增加,引起广泛关注,这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油气开发和地区生存环境的安全。针对上述地区的地震问题,2014年康纳尔大学的Keranen等在Science上撰文,建立了地震活动性和水文地质模型,研究了深部注入流体的压力传播范围及其触发地震的阈值压力,建立了深部废水回注与诱发地震...
Nature:俯冲的碳(图)     Nature  俯冲的碳  大气       2019/11/22
对于人类而言,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碳循环影响着大气-海洋-生物甚至固体地球各圈层以及人类的生命。另一方面,碳是一个容易跨越多圈层迁移的元素。地球上90%以上的碳深埋于地球内部,超过2/3的碳可能存在于地球内核。大气中的CO2被海水溶解并沉淀进入沉积物、大洋地壳和橄榄岩地幔中,同时深部地幔的岩浆作用通过岛弧火山、离散边界等排出巨量的CO2进入大气(图1)。
从全球一维地震学模型看地球的下地幔,绝大部分似乎是“平淡无奇”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地震观测与反演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看”到下地幔其实有着不同寻常的精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人们通过不同观测均发现核幔边界以上存在厚达上千公里的结构体,它们集中分布于非洲和太平洋以下,横向分布可达数千公里,这些结构体有较为清晰的边界,呈现与周围地幔相比偏低的横波波速(因而被称为大型横波低速带,Large Low She...
从全球一维地震学模型看地球的下地幔,绝大部分似乎是“平淡无奇”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地震观测与反演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看”到下地幔其实有着不同寻常的精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人们通过不同观测均发现核幔边界以上存在厚达上千公里的结构体,它们集中分布于非洲和太平洋以下,横向分布可达数千公里,这些结构体有较为清晰的边界,呈现与周围地幔相比偏低的横波波速(因而被称为大型横波低速带,Large Low She...
2019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陈阳康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 “Obtaining free USArray data by multi-dimensional seismic reconstruc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开源的密集地震台网USArray的数据,提出了一种迭代降秩的方法来同时重建缺失台站地震数据和抑制噪声,推动了天然...
月球与水星这类天体由于有着较小的自转轴倾角,在它们的极地低洼地区会存在永久阴影区。如果足够冷,这种永久阴影区就可以像冷阱一样将挥发分捕获并保存数十亿年,其中一种挥发分就是水冰。利用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和信使号(MESSENGER)探测器收集的数据表明,在水星上的这些冷阱中存在着数米厚的冰沉积物。
地球历史上的大气氧含量经历两次快速增氧事件才基本达到现今的水平,其中第二次大氧化事件(NOE)发生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早期,致使寒武纪复杂生物多样性出现。新元古代地球大气和海洋氧化过程一直以来是地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的浓度不断的攀升,造成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温度的升高造成海洋中水体中含氧量(氧逸度)不断降低,缺氧的海洋面积不断的扩大,也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人们不禁要问,未来的海洋最后是否会变为一潭缺氧的死水? 现今的海洋氧气遍布其中,只是在赤道附近的一些上升洋流区域,才存在一些缺氧的水体。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T)和压力(P)的改变,发生矿物转变的地质过程。变质作用发生的PT条件和经历的P–T轨迹一般反映了当时的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早在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之前,变质岩石学家已经在探索变质作用与构造环境的关系。
硅酸盐月球Hf/W比值的确定对月球W同位素数据解读至关重要。新的实验数据显示硅酸盐月球具有高于硅酸盐地球的Hf/W比值。结合月球W同位素组成推算,月球可能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后约50 Myr。
2019年4月15日,《自然》杂志子刊物、地球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裴顺平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美国莱斯大学钮凤林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Seismic velocity reduction and accelerated recovery due to earthquakes on the Longmenshan ...
2017年3月6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翔特聘研究员与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王克林(Kelin Wang)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Rheological separation of the megathrust seismogenic zone and episodic tremor and slip”。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在断层流变特征上是分离的...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6.9 occurred in Southern Italy on 23rd November 1980 in Irpinia-Basilicata area.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geochemical, atmospheric and ionospheric parameters ande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