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大气物理学相关记录3464条 . 查询时间(2.982 秒)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及中科院2021年度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十四五”开局机遇,谋划研究所未来发展规划,2月24日至25日,大气物理所召开2021战略研讨会。曾庆存、吴国雄、吕达仁、石广玉等院士及全体所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管理和支撑部门负责人、科研骨干约270人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伴随着气候变暖,区域性的极端低温事件也时有发生。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东南部、北美和欧洲等区域的极端低温事件对当地生产生活和经济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和损失。最近发生在美国中南部的极端低温事件对当地生产生活和经济造成的部分地区长时间停电对人类生存安全的威胁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之一。2019年早春,青藏高原东南部也经历了一次异常的极端低温事件,大量野生动物和饲养的牲畜被冻死,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堪忧,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重金属超标点位数占比高达82.8%。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国十条),旨在逐步消除影响我国“菜篮子”和“米袋子”安全的重大隐患。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重要的年代际尺度海温变率,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目前,PDO的成因机制尚不明确,其形成可能由多个物理过程共同作用而成,如大气的随机强迫、中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涡旋输送等,这大大增加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PDO的预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PDO的冷暖位相对应着截然不同的气候影响,对于PDO相...
轨道参数(岁差、倾角和偏心率)的变化会影响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分布。岁差可以调节太阳辐射的季节分布,其周期约为23kyr。由地轴倾角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很小,然而来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代用气候记录显示了明显的倾角信号。对于热带降水季节循环对岁差和倾角的响应,我们知之甚少。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大气水循环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降水再循环率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指标,意为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
在2020/21年冬季的前半段(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持续偏强(一次全国型强冷空气,两次全国型寒潮),导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异常偏低,部分站点最低气温甚至突破台站历史观测极值。同时,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从2020年8月开始发展,并于2020/21年冬季到达成熟阶段。 京西门头沟神泉峡的冰冻瀑布(照片摄于2021年2月17日)。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2月8日下午,大气所组织召开“十四五”时期“一三五”规划研讨会,所长曹军骥、党委书记陆日宇、副所长周天军、吕达仁院士、战略规划与重大任务处处长浦一芬、各研究室主任及重大突破和培育方向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曹军骥主持。
京津冀城市群受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和不良扩散天气条件的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治理一直备受关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平均下降25%左右。秋冬季燃煤排放的有效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2016年2月国家环保部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中提出将京昆高速以东,荣乌高速以北,天津、保定、廊坊市与北京接壤的...
野火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等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野火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2019/2020年冬末到夏季,澳大利亚东部广大地区发生了毁灭性的大火,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尽管易燃的植被类型和季节性明显的气候条件使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成为了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地区之一,但2019/2020年的火灾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澳大...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也是返乡高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北京人口减少近4成。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爆发后,北京城区人口流动减弱,交通、工业和商业等各种经济活动放缓,这为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污染物减排策略提供了独特的实验场景。为评估疫情期间管控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对比污染物浓度在疫情前后或疫情时段与往年同比的变化。然而,气象条件会掩盖污染物排放对浓...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与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教授合作,利用中科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探空数据和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边界层模型,研究了大尺度西风环流强迫对喜马拉雅山中段北侧绒布河谷边界层垂直结构、大气稳定度、地面风场和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喜马拉雅山中段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受到大尺度西风风向风速变化的强烈影响;...
土壤不仅承载了绝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还扮演着陆气之间水分循环,能量平衡 “调节器”的主要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能够“记忆”来自大气的异常变化信号并反馈到大气中,从而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大气氧化能力(AOC)决定着臭氧和PM2.5中二次成分的转化强度,是大气中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学驱动力。目前,对AOC均相气相化学过程认识仍然不清,对其在非均相化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更是匮乏,对AOC的定量研究成为当前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高NOx和VOCs排放、SO2尚未完全控制和大量氨来源不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定量表征AOC,进而通过调控AOC协同控制大气复合污染,成为...
为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践行总书记绿色发展的指示精神,中科院大气所和生态环境部监测司于1月28日下午在北京通过视频方式组织召开了天空地一体化碳监测学术研讨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