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国际法学”相关记录752条 . 查询时间(1.956 秒)
为应对和打击日益猖獗的国际逃避税行为,各国只有加强国家间税收行政合作,塑造和大力推进全球税收治理。然而,目前在全球税收治理中,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具有强制法律效力的硬法,并且现有的硬法也难以有效地规制逃避税行为。因此,以税收透明度和信息交换的国际标准为代表的软法治理开始被各国关注。软法治理以其特有的治理结构、方式、进程,在打击国际逃避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全球税收治理中各种软法规范的不断丰...
组织支配是成立间接正犯的犯罪支配形式之一,为利用国家政权或其他有组织的权力机构下令实施犯罪的行为人成立间接正犯提供了根据。组织支配理论在国际刑法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运用。成立组织支配需满足三个条件:其一,下令实施犯罪者利用权力机构下达命令;其二,其所利用的权力机构具有法背离性;其三,直接实施犯罪的组织成员具有可替代性。权力机构的法背离性远远超出了个别行为的刑事可罚性内涵,它使得组织机构的成员不必...
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放缓,新兴国家经济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架构、模式、手段、权力安排、议题设置、话语分配、规则制定、制度设计、协调机制面临更加紧迫的调整压力。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G20)候任主席国,将于2016年9月4日在杭州举办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重塑过程中烙下中国印记。本文以国际经济法——国际关...
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制度框架取决于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基本观念,其核心问题是主权概念是否适用于网络空间。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两种观念一直相互对立:一种认为互联网是不受主权管治的独立空间;另一种认为互联网治理仍从属于主权。前者是一直在国际社会流行的观念。对根域名治理史的梳理显示,主权国家一直未离开互联网,因为单一主权国家一直实际控制根域名治理权,且采取了以特定公司为授权主体进行治理的私有化模式。在此模式于近年...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尚未成为国际空间法中的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附着于外空及天体上的自然资源属于共有物,国家及非政府私人实体都有权自由探索与利用,但要受到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原则、不得据为己有原则、充分注意他国利益及不得损害外空环境原则的限制。从天体上提取或移走的自然资源的法律属性则不同于外空及天体,国家及非政府实体都可以对其主张所有权。美国、卢森堡两国现行有关空间资源立法虽然引起国际社会的热议,但...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能够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并对金融服务提供产生重大影响。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应当遵循包容审慎原则。包容监管的立足点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性,体现在增强金融包容、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市场竞争方面;审慎监管的着眼点则在于金融科技的风险性,表现为技术操作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包容审慎监管意在兼顾金融、科技、创新这三个关键词:,在创新与规范、效率与安全、操作...
《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所记载的公正审判权对仲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法将仲裁庭视为公约第6条第1款规定的审判机构,该条所保障的权利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因仲裁的特性被放弃,但需区分自愿仲裁和强制仲裁。为履行公约义务,缔约国必须对仲裁实施有效监督,由此也导致部分缔约国在国际仲裁中允许当事人放弃撤销权和执行已撤销裁决的做法与其所承担的公约义务发生了冲突。前种做法已为人权法院所认可,后者...
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对国际法的制定、解释和实施发挥着重要影响。传统国际法视角下,非政府组织作为“全球市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国际法的民主正当性。通过对国际非政府组织“体制化”现象的考察,传统国际法视角下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存在局限,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扩散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国际社会的权力分配密切关联。与非政府组织有关的国际法规范的生成深受国际权力关系的影响,非政...
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教授的一本新著切入,通过比较批判国际法学、实在国际法学和政策定向学,我们得以对“国际法的性质及作用”这一国际法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切反思。国际法与政治密不可分,国际法存在不确定性。在国际斗争中,国际法是国际行为者自我解释或自我辩护的法律,解释者的立场和权力决定解释的结果及其有效性。国际法主要是实践问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十分重要,国际法的语言和形式对于强者和弱者都有实践价值,形式...
习近平涉外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就有效应对涉外法律风险和促进国际法治等问题逐步深入思考后形成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涉外法治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国家利益本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实行法治的方法论以及统筹协调的战略观等三个角度进行整体把握。习近平涉外法治思想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利用国际组织开展斗争、构建金融反制裁措施法治体系和指导主权财...
国际法既为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提供基本准则,又对一国谋求经济发展的措施施加限制,具有客观结构性。主权国家在国际法律框架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战略运用国际法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国际法的客观结构性与主权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构成了国际法塑造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自上世纪中叶,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印证了国际法对经济发展的塑造:一些拉美国家在国际法的限制下,债务危机不断恶化;中国发挥主观能动性,战略性地运用...
为预防与阻却违约获利行为,获利交出救济在理论上应运而生。不过,既有研究认为应适用获利交出救济的案型,均无需亦不应由此救济处理。一物二卖与节约履行的案型,由常规损害赔偿救济即可解决。对于守约方似无损失或损失难以计算的案型,则可由协商性损害赔偿处理。既有学说对获利交出救济的正当性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守约方保有得利之原因的论证都有缺陷。获利交出救济仅应适用于规则套利型违约。此类违约行为不仅损害交易稳定性,...
随着批判国际法学的兴起,国际法的不确定性问题对传统国际法治理论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结构不确定性、语言不确定性、学说不确定性构成了国际法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理解和克服国际法的不确定性、重构国际法研究的学科边界和正当性,构成了过去二十多年国际法学研究的一条学术主线。国际法的不确定性已经深深地嵌入在当今的国际法学研究中,深刻地变革国际法学的研究范式,改造国际法学的理论视野和研究风格,重塑国际法的学术话语...
国际商事仲裁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涉外法治建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对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意义重大。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础,强化意思自治保障是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主流声音,但是单纯强调国际商事仲裁意思自治保障具有片面性,意思自治限制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同样具有独特价值,适当限制是正常且必要的。在国家不断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与《仲裁法》面临重大修改的背景下,展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