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相关记录203条 . 查询时间(2.703 秒)
玉米螟预报(应用微机)研究     玉米螟  预报       2008/10/24
本项课题选题准确,方法正确,准确率高,二年间指导服务面积1417万亩,挽回玉米损失7197万公斤,价值4030万元,该研究应用计算机进行玉米螟中长期预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技术利用成熟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以纸传信递传播病虫信息的方式转化为生动、形象、快速的电视媒体传播形式,从而服务于“三农”,改进了病虫信息的传递和服务手段,大大提高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的入户率和到田率。此外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逐步解决了各级预报制作单位因地制宜、规范化地制作发布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实践证明,该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项目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昆虫雷达数据采集系统、华北地区昆虫迁飞危害规律、主要病虫害的气象预警指标和中长期预测预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及时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扫描昆虫雷达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解决了无法大量推广使用的国际性难题,为迁飞扩散性害虫的及时准确预警奠定了科学基础。该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美国、...
该项目为省“重点科技项目”。经13个单位6年协作攻关,基本探明二化螟、黑条矮缩病、稻粉虱、中华稻蝗4大灾害性病虫再猖獗原因及发生规律,国内首次制定主要病虫复合防治指标、简易测报办法(40种)和省标准(4个),建立超长、长、中、短期系列预测模型,准确率达92.5%,科学提出防治策略和可持续控制技术。整体处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推广面积3358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8.58亿公斤,净获益10...
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了纳曼干脊虎天牛的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方法;首次根据树干上羽化孔确定了该虫空间分布型,分布型的原因及序贯抽样技术,并根据羽化孔与树高、径大、材积量确定防治指标;首次探明抗虫与感虫树种的生理成份,发现昆虫天敌新种,国内新记录属种。寄主及新疆磨擦记录,首次成功的利用生物、植物农药防治天牛,其综合治理的配套技术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经验,采取了系统管理、宏观控制、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
小麦赤霉病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常见病害,如果能够准确地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趋势,在大发生年防治两次,在轻发生年只要防治一次,可减少一次用药,仅此一方面对靖江全市可挽回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同时可减少因食用病麦中毒事故的发生,降低对人身安全的危害;并且可提高小麦的优良品质,符合农产品无公害的趋势,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系统,应用计算机分析与小麦赤霉病有关的气...
课题系统分析了靖江市1971-1998年28年气象与小麦赤霉病历史资料,分析计算出主要相关气象因子,找出并建立了适合于小麦赤霉病和小麦抽穗期的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抽穗期的短期、中期、长期预测预报。创造性地解决了相关因素的通用描述和分析解释方法;将多种数学模型组合和改进成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小麦生育期预测小麦抽穗期;按通用方式设计结构,使预测预报过程与数据无关,与相关目标无关。该项...
该课题主要研究了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白绢病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病菌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搞清了上述4种病害的分布特点、发生程度及流行规律,证明该4种病害在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区发生较为严重,乃制约粮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搞清了小麦纹枯病菌优势种为禾谷丝核菌,主要融合群为AG-D群,小麦白绢病菌可耐5℃低温,定为罗氏白绢病菌的低温型菌系,发现有2种弯孢菌可引起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该成果经济、社会、...
该项目研究了感染真菌后对活性氧代谢系统、单叶光合功能的影响,探讨了外源水杨酸(SA)诱导小麦建立系统获得性抗性的可能性和持效性。研制结果表明:1、小麦感染真菌后自灌浆初期单叶光合速率递降加快,利用午间强光进行光合生产的能力逐渐丧失;2、感染真菌后,抗病品种SOD、CAT和POD等保持酶活性水平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高于抗病品种;3、抗病品种对外源SA诱导敏感,诱导可产生一...
该项目研制了新型虫情测报灯。该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可自动完成诱虫、杀虫、收集、分装、排水等系统监测。采用了许多现代新技术和新工艺:诱虫装置结构合理,诱捕到的昆虫种类多、数量大;采用远红外杀死诱捕到的昆虫,保持虫体干燥、完整,虫体受损小,便于辨认虫体和清查统计数量,丢弃的虫体不会污染环境,可做家禽饲料;采用光、电、数控技术,根据昆虫的活动习性,夜间自动投入工作,白天自动停止,节省电力消耗和延长设备...
许多病虫灾害的实例表明,病虫成灾(如稻飞虱)不是简单地在某个局部地方的作物系统内发生的,而是在一个区域甚至更大尺度范围内出现的。要预测这种随时空变化的灾害分布,经典的生物统计学没有满足处理空间相关性问题所需的条件,而地理统计学则为解决这类空间相关性的生态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在预测害虫种群大尺度空间变化趋势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把地理统计学理论引入稻飞虱灾害系统,依据区域化变量原理...
该项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松柏树上的蚜虫与叶螨进行了连年系统调查,掌握了数量消涨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找出最佳防治时期,初步提出防治指标;桧柏的蚜虫很少,不必防治;对槐小卷蛾的系统防治,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一套不用药剂的综防措施。2.进行天敌昆虫普查,写出“北京天坛昆虫名录”,对几类主要天敌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其中几个优势种进行了捕食能力试验。3.从全国各地收集几十...
该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利用特定的有机物料-林木加工后废弃物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的可能性和途径,为无公害大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明确了利用林木废弃物不仅减轻了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根系的侵染与为害,田间防效达46.88%,同时对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增殖代谢活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林木废弃物处理土壤后,促进了土壤有益微生物大豆根瘤菌的侵染和结瘤,植株生物产量明显增加。运用土壤酶学原理...
本研究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林木废弃物对大豆孢市线虫病的防治作用,明确了林木废弃物不仅减轻了大豆孢市线虫对大豆根系侵染危害,田间防治效果达46.88%以上,同时对土壤孢市线虫的增殖代谢活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林木废弃物还具有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的作用。运用土壤酶学分析原理,初步明确了林木废弃物对大豆孢市线虫病生物防治的机制,研制的含营养素的林木废弃物混合制剂,田间应用防治效果达53.44%,...
通过重复回交和药剂选择,将棉铃虫Phoxim-R抗性品系对辛硫磷的抗性导入到BK77敏感品系中,得到棉铃虫BK77-R抗性品系,BK77-R和BK77为一对近等基因系。BK77-R抗性品系对辛硫磷的抗性达155倍,对溴氰菊酯有高水平交互抗性(抗性倍数248倍),对灭多威和硫丹有中等水平交互抗性, 分别为31倍和11倍,对丙溴磷有低水平交互抗性(4倍)。在BK77-R抗性品系中,脱叶磷(DEF,酯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