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 医学史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医学史相关记录727条 . 查询时间(2.203 秒)
中药荆芥基原的沿革     假苏  荆芥  基原       2017/4/7
中药荆芥以"假苏"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根据宋代以前有关假苏名称、形态、可食用的本草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假苏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从宋代《本草图经》开始,假苏基原变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sfolia Briq.,并沿用至今。清代假苏基原为罗勒O. basilicum L.和荆芥S. tenuisfolia Briq.并存。认为基...
秦简病症名述略     病症名  秦简  放马滩  睡虎地  周家台  里耶       2017/4/7
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周家台秦简和里耶秦简4种出土秦简中有诸多病症名称。按不同的命名方式统计发现,4种秦简累计出现的病症名85个,其中病位命名34个,病状命名8个,病因命名1个,病位+病状命名12个,病位+病因命名3个,病状+病因命名2个,专病专名25个。通过秦简病症名与甲骨文病症名和汉代医简《治百病方》病症名的比较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的积累,单纯以病位命名的现象逐渐减少,以病因命名及专病...
关于《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成书时间,学界认识不一,《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量医药简牍》认为"上限约在东汉早期"[1];罗福颐认为"这批医药简的年代当在东汉初期,建武、永平(公元55—68年)的前后"[2];张延昌等认为"成书年代在公元1世纪左右"[3]。综合学者们的意见来看,大约在公元25—106年。
《中国女医》于民国三十年一月(1941年1月)由中国女医学社社长钱宝华创办于上海。张静霞任总编辑,编辑及主要撰稿人有高鑑如、张嘉因、郭瑞麟等。该刊由上海国医素书局总发行,开始为月刊,每月1期,中旬出版,每期正文9~21页不等,5月未出版,6月出版第5~6期合刊,7月出版第7~8期合刊,之后停刊。
吴瑞甫(1872—1952),名锡璜,字瑞甫,号黼堂,福建厦门同安县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医名享誉闽南和东南亚各地。学界以往对于吴瑞甫的研究,多以医籍为据;笔者对吴瑞甫发表于中医药期刊的诸多医事言论加以探讨,以期为研究其医学思想提供帮助。
"满洲中央汉医会"是在伪满政府扶持下成立的傀儡中医学术团体,其组织体系健全,覆盖面广。在其存在的几年间,尽管开展了促进中医学术进步、提高中医素质的工作,在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其实质仍是伪满政府规范、管理、改造和利用中医的工具。
俄罗斯藏西夏文献инв6476-28、29、30是西夏医学文献《治热病要论》中3首治疗小儿头疮的医方,依据西夏文与汉字之间的相关性,将3首医方翻译成汉文,并与汉文医学文献进行对比,可知西夏医学与汉族医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有西北游牧民族的特色。
19世纪末,中国大陆东北部的哈尔滨依然是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区域。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其"欧亚大陆桥"和东北铁路网的交通枢纽位置加快了哈尔滨的发展,国外人员和资本涌入,至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已拥有19个国家的领事馆,20多个国家的侨民近10万人。在这个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国际性城市,西医快速传入和传播,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发挥了突出作用,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卫生"是一个自古便有的动宾词组,意指"保卫生命"。而到近代,"卫生"则演变成了只含单一语素的连绵词,有了"清洁""消毒""防御疾病"等多方面的含义。"公共卫生"从"卫生"一词的近代含义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一个新名词。民国时期的学者对"Hygiene"的译名和"公共卫生"的含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其间出现过"国民卫生""公众卫生"等。世界卫生组织对"Public Health"下的定义和中国学者对"公...
清朝乾隆年间新安医家郑梅涧,遗有手稿《箑余医语》,代代相传,《安徽医学》于1959年第5期标点横排刊登。《箑余医语》记载了郑梅涧对医理的所思所悟,特别对寸口脉诊多有新见,认为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当与经络相结合,脉位浅以候腑,深以候脏,即所谓"腑浅脏深";将诊脉指力分为8级;提出诊脉不可拘泥一法,应当"三法参伍",灵活运用。这些观点对脉诊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草图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图谱著作,全书附图933幅,其中草部药材附图所占比例最大,以常用中药为主。明确标注药材产地的附图有670幅,药材产地分布的149个州、府,均在宋代行政区域以内,北方比南方分布密集,山西南部、四川东部和安徽东部分布最为密集,附图中产地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州分别是滁州、施州和广州。
“火针”及其疗法考辨     火针  火针疗法  火针针具  白针       2017/4/7
火针疗法在《内经》中即有记载,并出现了"卒针""焠针""淬针""燔针""火焠""焠""淬""粹""焠刺""淬刺""燔针劫刺"等名称。《内经》还记载了适用于火针的针具——"锋针""员利针""长针"。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扩大了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围,而且《金匮玉函经》中首次出现了"火针"一词。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被用于多种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操作方法和针具也有了更为详...
马王堆和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几种简帛古脉书中,《病候》和《阴阳脉死候》有既知医籍中最早关于口腔溃疡、牙周病及其伴发病变的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最早依据经脉循行部位叙述了颌面颈部肿痛、舌病、齿病、口病等经脉病候或病症方面的内容,并有对某些口腔疾患的初步诊疗记载,反映了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口腔医学成就。
赵元益(1840-07-26―1902-12-24),字袁甫,号静涵。新阳县(原属昆山,清雍正二年析出,民国元年复归昆山)真义镇(今昆山市巴城镇正仪街道)人。出生世代书香门第,祖文彬、父之骥均为中式举人。元益8岁丧父,随母依居无锡荡口镇外祖父华沛恩家读书,咸丰九年(1859),时20岁,补新阳县学生员。22岁时其母患疟疾,误服庸医药而病逝,痛定之余,乃肆力研究医学数年,又获外祖父(精医)传授医技,...
《伤寒论后条辨》是程应旄继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之后对《伤寒论》重加编次而成,故称《后条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