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 医学史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医学史相关记录727条 . 查询时间(2.125 秒)
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1939年汇编的《成药配合方目录》(《昆明方目》),始见于民国档案中。所收成药经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化验合格,作为民国时期昆明各中药铺制造成药的标准。全书分14门类,门下列成药,总收成药82种,每种成药记录名称、成份和份量。这些成药配制古朴,药名简洁,尤其标明药材的份量,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昆明方目》传承古方古法,规范制药工艺,保存了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代昆明制药史上...
《十二脉》《别脉》52支医简,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专门论述经脉的医书。《十二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和"十二正经"经脉循行及病症的文献,是《灵枢·经脉》"十二脉"经脉学说的主要文献来源;《别脉》反映了当时多种经脉系统并存的状况,与《十二脉》12条"经脉"、3条"支脉"一起代表了《灵枢·经脉》构建经脉"循环流注"模式之前经脉学说的原本状态,对探讨经脉本质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山西省统治者阎锡山认为民间验方疗效确切,应当收集审查、整理保存。1929年开始,山西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广泛征集民间中药验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从人员、制度、方法等方面对审查工作进行科学安排,最终出版了以"贱便验"为特色《审查征集验方》,开创了近代官方征集和整理验方的先河。
1935年10月创刊的《医育》,开中国医学教育专刊之先河。与其他医学期刊所不同的是,《医育》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它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办,多由医界的权威学者担任主编、编者及作者。《医育》刊行时间为1935—1941年,一度成为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水平与成果、反思中国医学教育以及传播医学知识的重要阵地。该刊的创办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映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40年代初科技期刊与中...
中药代茶饮历史回顾       药茶  中药代茶饮       2017/5/9
自古以来酒与茶是中国最负盛名的饮品,而起源于中国的茶,是风靡世界三大不含酒精的植物性饮品(咖啡、可可、茶)之一。茶与中医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药代茶饮即仿茶类药茶,以药代茶,不计时候,频频饮之。中药代茶饮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清代趋于成熟。回顾中药代茶饮的历史,既可为研究中医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提供丰富的资料,也可为研究开发历代中药代茶饮方和新的代茶饮方提供线索与借鉴。
明清新安宫廷医官是新安医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们扎根于新安地域,凭借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医德医术,通过朝廷的征荐、考选等途径进入宫廷担任医官。任职期间,他们著书立说,积极与民间医学相互交流与融合;卸任后又积极参与民间医学活动,推动和影响着当地医学的发展。明清新安宫廷医官群体的形成,与新安地域文化繁荣、医学发达及商业兴盛等密切相关。
白头翁基原与产地考     白头翁  中药材  道地药材       2017/5/9
白头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宋代以来,白头翁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与今药典一致。明代以来,白头翁以安徽滁州为主要产区,民国以后以滁州为道地。唐代至明代本草著作记载白头翁的基原,除白头翁外还可能包括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蒙古白头翁等多种。对滁州白头翁深入研究,发展优质白头翁资源;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蒙古白头翁...
中国中医药法治建设回眸     中国  中医药  法治建设       2017/5/9
中医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做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总结,几千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在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工作,明确了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逐步形成了中医药法律制度,有...
新版《韩国医学史》介绍     新版  韩国医学史  介绍       2017/4/11
2005—2008年,笔者李贤淑曾在医科大学讲过4年"医学史"。这门课程是本科1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以讲授西洋医学史为主,最后一次课要讲到韩国近代医学史的内容。虽然上课过程中总是对学生强调学习西洋医学史的意义,但自己内心深处却萌发出"为什么在韩国的医科大学不重点学习韩国医学史"的疑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1月19日—1948年11月12日,美国主导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审判,然而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大量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的日本731部队的罪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早在1925年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签订了禁止细菌战的日内瓦...
1910—1911年,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4个月间蔓延5个省(东三省、直隶、山东),造成60 000余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 000 00元。疫区中心哈尔滨傅家甸受害尤其惨重,罹难者达5 396人,占常住人口(18 000)的1/4以上;长春死于鼠疫者也高达3 104人(长春鼠疫防治所.东北地区人类鼠疫流行史资料.1957:11.)。这场空前的瘟疫促使国人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并促成了东三省...
"崔氏采阮河南等方论"一语出自《医籍考》卷43"崔氏知悌纂要方"条下丹波元胤按语:"然《苏沈内翰良方》载'崔氏增损理中丸’,称西晋崔行功方,则未知孰是也。再考《外台》又载'崔氏疗鬼气辟邪恶阿魏药安息香方’,……仍据〈旧志〉定为知悌书矣。……至加减理中丸,是崔氏采阮河南等方论者也"。经考,笔者发现"加减理中丸,是崔氏采阮河南等方论"并不准确。
丁甘仁(1866—1926)是"孟河医派"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伤寒温病统一的新学派,采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新方法治疗外感热病,在医疗实践中颇有创新。他十分关注中医教育事业,1916年创办中国第1所正式中医教育机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任主任,主持校务。至新中国成立前,该校共培养了30届学生869人,大多数毕业生成了新中国中医医疗和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20世纪初,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甘肃武威、敦煌等地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涉及法典、文学、占卜等类目繁多的文献,其中有相当部分为西夏文涉医文献,既有医方、本草、针灸等专门的医学文献,也有辞书、占卜文献、佛教典籍等其他文献中蕴含的西夏医学知识与信息。除此之外,这些西夏文文献中还保存有治疗马病的兽医学著作。西夏文涉医文献是中医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涉及语言文字学、民族古文字学、中医文献...
蚌巴奇塔本吐蕃医书《医疗精华成就全集》所载"汉地散剂",其方名和部分药名系由汉文音译。经考证,"汉地散剂"为中医中的麻仁类方剂。在存世的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未见与"汉地散剂"完全相同的方剂。经比较,"汉地散剂"的组成、剂型和功效与《外台秘要方》中的"加减麻仁丸"最为接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