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重离子核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重离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506条 . 查询时间(3.031 秒)
简要回顾了目前有关非束缚态核11N的实验研究现状,并根据GANIL和MSU的逆运动学弹性共振散射实验的结果,用多能级R矩阵理论拟合了散射质子的激发函数共振峰. 拟合结果表明,新的11N能级顺序应为:1/2+, 1/2-,5/2+,3/2+, 3/2-,5/2+,7/2-,同镜像核11Be的实验测量结果和GCM理论计算11N的能级顺序相一致.
根据16O+27Al实验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提出了一个弹核先碎裂,然后碎裂的余核与靶核发生深部非弹的非完全深部非弹模型.并将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的能谱、角分布及维辛斯基图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基于扩展的Skyrme有效相互作用,在Hartree-Fock近似下,研究了激发能与温度、密度的关系.计算结果与ALADIN小组的实验结果十分符合.并指出ALADIN量热曲线中的温度平台是由压缩激发能所致.这说明出现液气相变并不是ALADIN量热曲线的唯一解释.从而对ALADIN量热曲线提出了一种新解释.
在形变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下采用TMA,NLZ2两套参数对Z=96—102,N=162—190区域偶偶核基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对得出的理论结合能、α衰变能、四极形变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些结果同已有的SkyrmeHartreeFock计算的结果做了对比,并分析了在N=184附近的壳效应,可供以后理论或实验研究参考.
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相互作用势的等位线随时间的变化直观地给出了关于势能涨落的信息.碰撞初期在势能中心可能出现正值,随后在此区域的等位线形状不规则变形,特别是等位线负曲率的出现,导致核子的混沌运动.相邻核子的位相差随时间指数上升,造成相空间的分离,产生碎裂.
精确测量了32S+90,96Zr两系统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 总体误差小于1%, 从中分别抽取了它们的势垒分布, 对比观测到32S+96Zr的势垒结构扁平且向低能区展宽, 这种 势垒可导致在垒下能区该体系的熔合截面的大大增强. 32S+96Zr与32S+90Zr相比 存在较强的中子转移反应, 且转移Q值为正. 32S+96Zr势垒的扁平结构可能是中子转移道耦合所致, 这会导致32S+96Zr...
热密QED中的德拜质量     德拜质量  自能  热力学压强       2009/7/27
从QED中光子传播子的Schweinger-Dyson方程出发,得到一个有用的德拜质量和热力学压强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个关系以及有限温度与有限化学势下的相关压强计算了德拜质量的双圈修正.其结果显示双圈修正减少了德拜屏蔽质量.最后还讨论了QED等离子体中的磁质量.
用相对论输运模型模拟了束流动能为520MeV/u的238U+238U碰撞实验. 研究了在两种极端对撞方位的UU碰撞中, 末态核子和π介子椭圆流v20.3GeV/c)由于旁观核子的再散射和吸收效应, 它们的椭圆流有明显压低.
用双折叠模型计算了核核碰撞的相互作用势, 其中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势采用M3Y-Reid和M3Y-Paris形式, 交换部分考虑了有限力程的密度依赖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 程序用于重离子散射光学势实部的计算. 回顾了折叠模型的普遍特征和讨论了理论计算过程, 对各种类型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下计算的相互作用势进行比较, 发现双折叠模型对大部分系统相互作用势的实部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因此这个工作为重离子相...
发展了包括奇时间(time-odd)分量的三轴形变的RMF理论模型, 采用包含σ和ω介子自相互作用以及微观质心修正的PK1有效相互作用, 自洽考虑了由于奇A核中的未配对的核子对时间反演不变性的破坏所导致的重子流, 以41Ca为例, 研究了奇时间分量对重子流以及原子核性质的影响.
测量了20~55MeVF5+离子和Ta原子碰撞中Ta产生的L壳层X射线。计算了Ta的L各支壳层产生截面的比值和总截面的比值。利用L壳层的辐射跃迁几率、Croster-Kroning跃迁几率和L亚壳层的荧光产额,将平面波波恩近似(PWBA)和ECPSSR理论计算的电离截面转换为L层X射线产生截面,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σ(Ll)/σ(Lα)、σ(Lγ)/σ(Lα)和σ(Ltotal)/σ...
描述了一种将用于兰州放射性束流线较重离子鉴别的多阳极横向场电离室.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测试,得到该电离室有较长的坪区和较好的能量分辨.在104Pa的P10工作气体(10%CH4+90%Ar)下,坪区长度为700V.对244Cm α放射源,在第4片阳极对应的灵敏区域能量损失为1.30MeV,能量分辨41.1keV,相对能量分辨约3.16%。
首先利用相对论纵向非均匀集体流模型讨论RHIC能区的净质子分布特征,并分别与AGS,SPS的实验结果比较,发现,RHIC能区所产生的粒子系统具有很强的非均匀分布特征,表现为很强的核透明性,并分析了非均匀集体流模型与实验中的核阻止特性的紧密联系,接着分别研究了RHIC能区所产生质子、反质子和净质子的分布,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最新的RHIC能区的粒子分布和核阻止特征.
用RQMD模型模拟了质心系束能量为sNN=200GeV的Au+Au非对心碰撞, 研究了椭圆流对末态粒子冻出位置的关系. 研究表明, 随着冻出半径的增加, 椭圆流逐渐增强, 在源的初始表面处达到最大值, 随着冻出半径的继续增加, 椭圆流逐渐减小. 椭圆流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随着半径的增加, 压力梯度在各个方向上不同的变化. 本文提出了利用平均径向速度分析压力梯度的方法.
应用ART模型研究了Eb=520MeV/u的UU碰撞. 探讨了在两种极端方位UU碰撞下, 核子和π在反应平面内的横向流的时间演化以及对碰撞中心度的依赖关系. 研究表明, 流在高密区域发展并且在膨胀相稳定, 因而它是高密区域反应动力学的一个敏感探针. 对头头和体体UU碰撞, 末态π相对于核子的横向流分别在大约b=9fm和b=2fm处存在明显的正向到负向的改变. π的这种行为是重子共振态和旁观者的遮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