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相关记录3994条 . 查询时间(1.687 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领衔初步实现日冕磁场的常态化测量(图)
测量 演化 观测
2024/10/2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425301)资助下,由北京大学田晖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初步实现了日冕磁场的常规测量,揭示了日冕磁场在约8个月时间内的演化规律。研究成果以“观测日冕全局性磁场在8个月内的演化(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un’s global coronal magnetic field over 8 months)”为题于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太阳风速度脉冲和行星际磁场急转起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太阳 行星 动力学 天文台
2024/10/2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41118、42150105、42174194、42204166、42204174)资助下,北京大学何建森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揭示了太阳风速度脉冲和行星际磁场急转的起源过程。研究成果以“太阳轨道器测得的太阳风速度脉冲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观测到的日冕亮斑的关联(Connecting Solar Wind Velocity Spikes Measured by Sol...
研究揭秘极早期银盘的起源和演化(图)
演化 空间 结构
2024/10/11
2024年10月10日,《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欧洲航天局盖亚(Gaia)卫星的数据,揭示了古银盘的空间结构演化,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银盘结构成分起源于距今约135亿年前。这一发现对探索星系和宇宙的早期起源...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在宽带圆极化超表面阵列天线研究中获进展(图)
空间 卫星 通信
2024/10/11
圆极化天线具有抑制法拉第旋转效应、减小雨雾干扰、抗多径干扰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导航和雷达等系统中。在实际应用中,高增益天线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而阵列技术是实现高增益天线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与窄带天线相比,宽带天线使雷达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干扰特性,并能够提高雷达探测能力。因此,宽带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凭借诸多优势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新疆天文台一项成果荣获IOP出版社“中国高被引论文奖”(图)
X射线 恒星 演化
2024/9/18
2024年9月12日,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高志福研究员收到通知,他所指导的学生邓竺龄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题为“Evolution of LMXBs under Different Magnetic Braking Prescriptions”(ApJ, 2021, 909, 174)的文章荣获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
2024年9月1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导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欧空局的Gaia卫星数据,通过视向速度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在双星系统中成功发现了一颗位于黑洞质量间隙的小质量黑洞。
中国科大发现首例光谱认证的重复性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
光谱认证 恒星 天体物理学
2024/9/12
2024年9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副研究员蒋凝与教授王挺贵、孔旭等,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AT2022dbl再次爆发,并开展多波段后随观测。研究发现,这有可能源于超大质量黑洞重复潮汐撕裂同一颗恒星,且每次行为特征与一般典型的TDE事件完全不可区分。这是首个获得光谱认证且迄今证据最确凿的重复性部分撕裂TDE事件,对研究TDE族群和物理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Unl...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超深场巡天发布红移覆盖最大的中性氢星系表(图)
星系 天体物理 演化
2024/9/18
2024年9月1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超深场巡天(FAST Ultra-Deep Survey,FUDS)项目组在《天体物理学报增刊系列》(2024,ApJS)发表迄今为止红移覆盖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源表。在0.72平方度的天区内探测到128个中性氢星系,包括六个最高红移(z>0.38,距离约50亿光年)星系、一个最大中性氢质量星系(图1和2),为研究星系中气体演化提供了无偏样本。同...
上海有机所在自噬受体蛋白STBD1介导糖原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蛋白 分子机制 X射线
2024/9/14
糖原作为哺乳动物细胞内储存葡萄糖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之一。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糖原的分解代谢主要包括两条不同的途径:(1)胞质糖酵解过程;(2)溶酶体依赖的糖原自噬过程(glycophagy)。糖原的分解代谢对于维持血糖平衡、细胞能量供给至关重要,其异常与众多的人类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庞贝氏症(Pompe’s Disease)。庞贝氏症是一种由于溶酶体酸性葡萄糖苷酶功能缺陷导致糖原在溶...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等在月球嫦娥六号着陆区的深部结构与地质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结构 地质 演化 行星
2024/9/21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夏威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在月球阿波罗盆地的地质演化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自然指数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郭弟均副研究员和刘洋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人员在星际生命起源相关研究方面获得进展(图)
太阳系 化学演化 过程 观测
2024/9/18
在过去几十年中,卡西尼-惠更斯等深空探测任务以及射电天文研究极大增强了我们对太阳系化学演化过程的认识。迄今已经有超过300个星际分子(大部分是气相)在不同的环境中被发现。其中金牛座冷分子云(TMC-1),以及富含富碳氢化合物的土卫六(Titan)大气环境被誉为是宏观尺度下的“分子工厂”。然而,这些分子在星际冷环境如何起源并累积到观测的丰度长久以来都没有定论。针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实...
上海天文台与新疆天文台签署共建“新疆南山空间基准观测站”合作协议(图)
新疆天文台 空间 观测
2024/9/13
2024年9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新疆天文台共建“新疆南山空间基准观测站”合作协议在新疆南山天文台顺利签署。双方领导班子成员和科研骨干参加了签署活动。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大质量恒星形成区DR21中致密气体加热机制研究取得进展(图)
质量 恒星 气体
2024/9/18
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加热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对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了解这些区域的气体加热所起的关键作用,有助于阐明驱动恒星形成和塑造星系演化轨迹的潜在机制。
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在强发射线星系的大质量黑洞搜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发射线 星系 质量 宇宙
2024/9/13
2024年9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对绿豌豆(Green Pea)中的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进行系统性搜寻研究,并在近2200例绿豌豆星系样本中发现59个含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或中等质量黑洞(intermediate-massive black hole)的候选源,为研究大质量黑洞与矮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