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药物学”相关记录735条 . 查询时间(2.828 秒)

第八届前沿科技大赛生物医药领域TOP10名单出炉(图)
前沿科技大赛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2025/1/14
近日,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生物医药领域赛在北京举办,1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入围生物医药领域TOP10榜单。

中国人群首个急性髓系白血病组学全景数据库问世(图)
血液 恶性肿瘤 白血病
2025/1/1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佳团队、谭敏佳团队、周宇波团队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杨建民团队,对101名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来源的样本进行了全面的多组学分析,提供了中国人群的首个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与体外药敏数据的AML组学全景数据库,并整合分析了AML的分子特征与临床结果,基于体外药敏数据揭示了多类耐药相关标志物,为AML提供了潜在的诊断和治...
上海药物所合作研究药物缓控释放“3D通道迷宫”新机制(图)
药物 离子 成像
2024/12/23
2024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西藏大学、山东则正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了题为“3D channel maze” to control drug release from multiple unit tablet...

2024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飞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4.3,《期刊分区表》一区TOP期刊)上发表题为“Calcium Channel Blocker Lacidipine Promotes Anti-Tumor Immunity by Reprogramming Tryptophan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抗...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福建物构所非共价作用实现不饱和二酮的不对称氢转移取得新进展(图)
催化剂 反应 药物
2024/12/3
不对称转移氢化(ATH)由于其温和的反应条件、操作简便性以及无需使用特殊反应器,吸引了全球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文献当中通过使用半三明治骨架的双功能催化剂,已经成功实现了各种前手性酮(如芳基/烷基酮、α-取代芳基酮、α-取代环酮和炔酮)的不对称转移氢化。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烯酮特别是非环状烯酮的高选择性转移氢化仍面临发展瓶颈。主要挑战在于:一、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很难驾驭,活化...
靠司美格鲁肽就能“躺瘦”?对15%左右人群无效
司美格鲁肽 胰高糖素样肽 诺和泰
2024/12/20
被马斯克带火的减肥药“司美格鲁肽”(诺和盈)于2024年11月17日在国内正式宣布商业上市。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基于SuFEx反应的蛋白共价连接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反应 蛋白 药物
2024/12/2
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手性SIFs能进一步在温和条件下或在缓冲溶液中转化为多种手性S(VI)衍生物。这些化合物在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SIFs与酚类化合物反应中,能够采取“一锅法”从次磺酰胺直接合成手性磺亚胺酯。另外,在构建手性磺亚胺酰胺时,能同时在有机相或者水相中进行,且对映选择性能得到很好的保持。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大数据+多组学”物种互作导向策略揭示“生态战场”中的潜在药物分子(图)
数据 生态 药物 分子
2024/11/24
2024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石一鸣团队受权威杂志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天然产物报告》)编委会邀请,在2024年11月1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期刊中,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题为“探索自然战场:物种相互作用助力发现活性天然产物”的综述论文。深圳先进院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

2024年11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治疗银屑病化药1类新药KYHY2302乳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天然药物黄芪三萜的生物合成领域取得最新进展(图)
天然药物 生物合成
2024/12/2
中药黄芪是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黄芪三萜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免疫激活、器官保护、抗癌和治疗糖尿病等。然而,由于黄芪三萜结构复杂且黄芪自然资源有限,传统的分离提取或化学合成方法成本较高,限制了基于黄芪三萜类药物的开发。因此,利用合成生物学或基因编辑手段实现黄芪三萜异源生产或植物高效合成,被认为是解决这一资源短缺瓶颈的有效途径,但是关于其...

世卫组织公布17种致命病原体清单(图)
世卫组织 病原体 疟疾
2024/12/2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4年11月5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公布了一份清单,列出了17种能致人患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病原体。世卫组织强调,人类亟须新疫苗抗击这些病原体。

北京协和医学院杨信怡、游雪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4年7月刊发表《我国自主开发的抗菌新药临床管线最新进展》一文,指出抗生素耐药问题危及全球人类健康,需各国进一步采取切实行动。此背景下,最令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处于开发中的抗菌新药品种是否足够丰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发现可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新型糖胺聚糖(图)
植物 治疗 药物
2024/11/2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目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生长因子、敷料和皮肤替代物等,但治疗效果有限。因此,糖尿病足溃疡在临床上亟需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

精准打击癌细胞,核药研发备受关注(图)
癌细胞 研发 镥素药物
2024/12/19
1896年1月底的一个清晨,在美国芝加哥的一家灯泡工厂里,罗丝·李女士尚未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项开创性医疗实践的前沿。当时,医生将X射线管置于她左侧乳房的肿瘤上,利用高能粒子流穿透恶性肿瘤。这一事件标志着X射线疗法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