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壳与地形学”相关记录86条 . 查询时间(2.593 秒)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20104004、42042035、91114203、42002239)等资助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少峰教授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平板-后撤式俯冲与克拉通变形耦合机制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以“平板-后撤式俯冲诱发克拉通变形(Craton deformation from flat-slab subduction and rollback)”为题,于2024...
水对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至关重要,但其具体来源尚不清楚。靠近海沟的弧花岗岩中的水主要来自于俯冲板块的脱水作用。然而,这一机制在解释陆内花岗岩的形成时遇到了挑战,因为远离俯冲带的陆内区域难以直接获得来自俯冲板块的水。华北克拉通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其内部在晚中生代时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是研究陆内花岗岩中水来源的理想地区(图1)。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人们普遍相信“岩浆房”存在于在火山地壳的内部,如仓库一般储藏着大规模处于熔融状态的岩浆。但从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对火山过程和岩浆活动的理解不断加深,该传统理论逐渐被一个新的模型所替代,即:跨地壳的岩浆系统主要由晶粥主导;火山是一个由晶粥组成的、垂直扩展且不稳定的系统,而熔融物质仅存在于整个岩浆系统的最顶部。该模型的提出基于对大量现存火山的物理化学、岩石学、火山学研究以及地质观察...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等开发出识别低磷S型锆石的新型机器学习方法(图)
地质 识别 地壳
2024/8/8
围绕地球早期板块构造的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科学界展开了数年的辩论。在40亿年前的冥古宙时期(Hadean),板块构造是否已存在?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多数关于早期地球的构造机制的研究,讨论了两种观点即停滞盖层构造以及类似现代的板块构造。在这一背景下,冥古宙的杰克山(Jack Hills)锆石作为地球上保存最古老的记录之一,其年龄可追溯至4.4 Ga,几乎囊括95%的Hadean锆石。通过对S型花岗岩...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维衰减结构及高原物质逃逸机制研究(图)
结构 地壳
2024/4/20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是研究高原东向扩展及深部物质运移机制的理想实验室。为了阐明高原物质的东向逃逸,前人提出了“地壳流”模型: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软弱层,作为物质运移的通道。目前,关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软弱层的展布范围及岩石圈地幔结构尚存有争议。地震波衰减结构对高温软弱的下地壳和软流圈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向扩展机制提供了有效约束。
中国科学院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海洋碳循环 气候变化 地壳
2024/4/7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然而,目前尚未发现铝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铝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可达mmol/L,相较而言,海水中溶解铝的浓度要低几个数量级,常处于痕量水平。
精确限定陆地向海洋输入Mo同位素组成对于利用Mo同位素准确重建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海洋的氧化和缺氧事件至关重要。作为陆地与海洋物质及能量交换的关键节点,河口系统可能会显著影响河流输入海洋的Mo同位素组成。因此,揭示河口系统中Mo同位素分馏的机制,并量化其对河流Mo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程度,是精确确定河流向海洋输入Mo同位素组成的核心任务。然而,目前对于河口系统中Mo同位素分馏的程度和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特别...
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发生了显著顺时针旋转和东南向逃逸,了解其变形历史对于认识印度板块北向挤压、高原地壳缩短隆升和侧向挤出等的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广州地化所揭示源区过程对花岗岩成分的控制作用(图)
花岗岩 地壳结构 演化
2024/1/9
地壳深熔作用产生花岗岩质熔体是大陆地壳化学分异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由于目前缺少对花岗岩源区过程的认识,导致对花岗岩的成因机制仍存在巨大争议,包括平衡熔融模型和不平衡熔融模型等。华南自显生宙以来发育了多期次长英质岩浆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对华南地壳结构与物质组成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野外研究表明华南显生宙花岗岩与混合岩常呈过渡关系,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研究混合岩可以有效地揭示花岗岩的源区过程。因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洋等-AM:揭示源区过程对花岗岩成分的控制作用(图)
于洋 花岗岩成分 地壳化学
2024/1/17
地壳深熔作用产生花岗岩质熔体是大陆地壳化学分异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由于目前缺少对花岗岩源区过程的认识,导致对花岗岩的成因机制仍存在巨大争议,包括平衡熔融模型和不平衡熔融模型等。华南自显生宙以来发育了多期次长英质岩浆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对华南地壳结构与物质组成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野外研究表明华南显生宙花岗岩与混合岩常呈过渡关系,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研究混合岩可以有效地揭示花岗岩的源区过程。因此,...
2023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上。
2023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的研究团队,在热点-转换断层-洋中脊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项研究由研究员张帆和院士林间团队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周志远共同完成,相关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一诺...
地球环境研究所在植物钾同位素测定方面取得进展(图)
植物钾 同位素测定 地球地壳
2023/11/26
钾(K)是太阳系和地球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和植物重要的营养元素,在地球地壳和海水中,其丰度排第8位。很早之前人们就认识到了K同位素(δ41K)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受分析手段和精度的制约,其同位素的研究一直进展较慢。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革命性突破,尤其是仪器配备碰撞池能够消除K同位素测定的干扰,其分析精度从SIMS的0.5‰提高到目前的0.05‰。在这样的高...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南海海洋所研究人员在南海东北部陆缘发现陆壳裂洞(图)
大洋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 地壳
2023/11/8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阎贫团队通过多道地震剖面观察发现南海东北部裂谷盆地内部出现陆壳裂洞。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8月28日发表在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期刊上。博士研究生陈昌亮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阎贫研究员和于俊辉助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高δ18O锆石和橄榄石识别出地壳生长(图)
高δ18O锆石 橄榄石识别 地壳生长
2023/8/19
大陆地壳生长速率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怎么区分地壳生长和再造相关的岩浆事件。地壳生长就是向地壳中添加幔源岩浆岩,而地壳再造则是先存地壳的侵蚀、沉积和重熔等壳内过程。最近二十年的研究普遍使用锆石Hf-O同位素来揭示地壳生长速率,因为Hf模式年龄可代表锆石母岩浆从地幔中抽取的年龄(即地壳生长年龄),O同位素可以用来判断Hf模式年龄是无意义的混合年龄还是有意义的地壳生长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