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工系统工程 >>> 化工过程动态学 化工过程控制与模拟 化工系统优化 化工系统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工系统工程相关记录69条 . 查询时间(3.539 秒)
2024年10月31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施兴华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高华健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增强采样方法—Adaptive CVgen,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研究蛋白质折叠和富勒烯(C60)合成问题。该成果以Adaptive CVgen: Leverag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Advanced Sampling in Protein Folding and Ch...
2024年10月18日,海洋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利用SCHISM数值模型,研究了潮流与波浪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机制。基于上述认识,用机器学习方法在主要受潮汐潮流影响的封闭海湾构建了悬浮泥沙预测系统,实现了对悬浮泥沙浓度的有效预测。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Ocean Modelling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风暴潮灾害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财产损失最严重的海洋动力灾害,其主要致灾形式是海水漫滩、漫堤导致的陆域淹没。准确、快速地预测风暴潮淹没是防范风暴潮灾害的主要手段。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一筠、胡珀课题组研发了一个新型风暴潮淹没模型框架,通过将海洋动力判据和计算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风暴潮漫滩准确、高效、稳定模拟,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发表...
真菌残体是土壤稳定碳和可利用氮的重要来源,在外生菌根真菌(ECM)高度共生的高寒针叶林中尤其如此。微生物是调控ECM真菌残体分解的关键因子,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真菌残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演化规律和对环境变化(如氮沉降)的响应。这一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科学认知。
黑土因其富含腐殖质的暗黑色表层而得名,是重要的世界粮仓和地球碳库。认识黑土的形成过程对于更好预测这种宝贵土壤资源在未来的演化方向,以及进行可持续的黑土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土壤中存在强烈的生物扰动,物质不断混合,利用传统测年方法测量黑土年龄存在巨大挑战。
2024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传感中心孙洪岩副研究员团队在中科院一区(IF:17.6)期刊《Nano Energy》上发表了题为A self-powered flexible tactile sensor utilizing chemical battery reactions to detect static and dynamic stimuli的研究(全文链接:ht...
近日,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Paul Amyotte教授应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邀请,亲临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他为学院师生们开展了4场系列学术讲座。深入探讨了化工过程本质安全设计与粉尘爆炸事故预防的关键问题。
近日,五建公司承建的连云港斯尔邦(三期)项目,在参建1226名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完成整体进度63%,焊口检测48662道、合格率98.75%,安全人工时达到1623667小时,项目工程整体有序推进。
2023年4月4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扬子石化热电厂锅炉运行班长刘春林带领班组年轻员工,在该厂绿供项目仿真系统上,反复练习锅炉联锁系统操作,提高异常状态下的操作技能。
氨基酸和肽是内源性生物分子,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完全环保和可生物循环再利用。2023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闫学海团队以氨基酸或肽衍生物为原料,开发出一种可生物降解、生物循环再利用的新型玻璃。这种生物分子玻璃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2023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丁秋蓉研究组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Acute liver steatosis translationally controls the epigenetic regulator MIER1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in a study with male mice”...
近日,郑艳梅副教授和李清彪教授等在石化污染场地修复过程建模分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Developing interphase mass transfer correlations for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to gas in porous media with thermal enhancement”为题在线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光合作用是地球碳氧循环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以自然光捕获体系为灵感,科学家们设计了非常多的人工光捕获系统用于应对能源危机。一般来说,理想的光捕获体系应具有接近100%的能量转移效率以及高的天线效应(大于10)。目前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接近理想的人工光捕获体系仍然是一个挑战,建立高效的光能传递体系通常需要复杂的分子设计和大量的分子合成工作。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万吨级煤基甲醇-醋酸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工业示范装置在新疆哈密成功开车,产品合格达标,为目前全球首套煤基甲醇-醋酸制MMA产业示范装置,这也是中科院院士、过程工程所研究员张锁江团队自主研发的继异丁烯氧化法、乙烯-合成气法之后制MMA的第三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路线。
2022年5月10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学分公司等单位合作研发的“离子液体法工业用氨吸收及循环利用绿色新技术”通过了成果鉴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先进、成熟、可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经济和环境效益突出,符合国家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可推广相关行业的工业含氨气体处理和回收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