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前寒武纪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前寒武纪地质学相关记录67条 . 查询时间(3.265 秒)
我国南方海相深层烃源岩普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强烈的热蚀变以及广泛的生物降解和风化等一系列次生改造,难以通过传统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准确反映其原始生源。而沉积岩中各类含有机质结核由于致密的外壳,可能蕴含独特的地质信息。碳酸盐结核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地质年代的富有机质沉积岩中,是研究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古生物演化乃至早期生命迹象的重要载体。目前关于碳酸盐结核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多集中于泥盆系以来的地层,...
圆盘状碳质化石是前寒武纪最常见的化石类型之一,最早可至古元古代晚期,然而它们的生物学属性一直存在争议。2024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对华北燕山地区15.6亿年前高于庄组中的一类圆盘状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化石是具有规则形态的微生物膜,而非此前所认为的多细胞真核生物。相关成果2024年7月22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
2024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研究员殷宗军领衔的国际合作小组厘定了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旋胞类疑难胚胎状化石的亲缘关系,认为它们隶属动物总界,但不是后生动物的胚胎,而是具有多细胞发育阶段且与后生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单细胞生物。该成果2024年7月18日在英国皇家学会旗舰期刊《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
威瓦西亚虫(Wiwaxia)是一类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出现的造型非常奇特的代表性生物,其身体覆盖着紧密排列的叠瓦状骨片,与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具有亲缘关系,生活于寒武纪第二世至苗岭世(约5.2-4.9亿年前)。
2024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研究员朱茂炎、陈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爱华,以及山东省地质科学院、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非开普敦大学等国内外同行合作对华北地台寒武纪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与动物的演化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寒武纪晚期SPICE...
2024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咸晓峰,在研究员张华侨和瑞典隆德大学教授Mats E. Eriksson的共同指导下,对古球蛋状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古球蛋状化石的新的分类方案。研究认为古球蛋状化石更可能是寒武纪早期的藻类,而不是动物胚胎或休眠卵。
圆盘状的丘尔藻(Chuaria)与香肠状的塔乌藻(Tawuia)是元古宙最常见的两类碳质压膜宏体化石,其化石记录从古元古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在全球多个陆块广泛分布。
2023年12月28日,《地质学》(Ge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和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殷宗军等完成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发现于我国和澳大利亚寒武纪地层中的“最早苔藓虫化石”,应是完整保存骨片系的疑难化石“寒武钉”,而不是苔藓动物或绒枝藻。
类肢类(Artiopoda)是由三叶虫及三叶虫近亲组成的早期节肢动物类群。在寒武纪,伴随着三叶虫的繁盛,非三叶虫的类肢类也几乎同时出现。2023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曲靖马龙的澄江动物群非三叶虫类肢类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的节肢动物新属种均为曲靖地区的特有物种,展示了澄江动物群物种组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丰富了寒武纪非三叶虫类肢类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相关研...
在全球诸多板块,前寒武纪与显生宙的地层并不连续,而是被一个巨大的沉积间断—“大不整合”所分隔,但其成因长期存在争议。2023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孙云鹏在研究员周传明的指导下,对华北板块南缘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综合地层学以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认为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了华北板块埃迪卡拉系–寒武系不整合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10月1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地...
2023年9月2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软体动物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掘足纲(Scaphopoda)贝类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并在系统基因组学水平证实了Diasoma假说(掘足纲-双壳纲为姐妹群),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关于掘足纲分类地位的争议。
发现于安徽泾县的北贡海绵动物群是全球首例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期特异埋藏海绵动物群,动物群中包含种类多样的海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都非常高,而且保存有完整的海绵骨架。 北贡海绵动物群发现于寒武纪至泥盆纪之间这一海绵演化的关键转折时段内,从整体面貌上来看,既包含有与寒武纪海绵特征相似的种类,也发现有与现生海绵十分相近的属种,呈现出过渡类群的特征。因此,对于这一动物群的深入研究对于解析显生宙海绵动物的系统...
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然而这一地质界线在全球范围内并不都是连续沉积。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处的“大不整合(Great Unconformity)”在世界各地都有报道,被认为可能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环境诱因。然而,“大不整合”的驱动机制、持续时间和古地理范围仍然存在广泛争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25019、42130208、41821001)等资助下,成都理工大学李超教授研究团队与国外合作者在埃迪卡拉纪海洋磷循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解密埃迪卡拉纪磷循环(Uncovering the Ediacaran phosphorus cycle)”为题,于2023年5月31日在《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
202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博士研究生陈凯、博士后苗兰云在研究员朱茂炎和研究员赵方臣的指导下,对燕山地区中元古代“高于庄化石群”(距今15.6亿年)进行了追踪研究。在整理新发现标本的基础上,系统描述并报道了高于庄化石群生物组合面貌和多样性,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高于庄化石群”大型碳质膜化石的真核多细胞生物属性的解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学国际期刊《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