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高能物理学 >>> 基本粒子物理学 宇宙线物理学 粒子加速器物理学 高能物理实验 高能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高能物理学相关记录639条 . 查询时间(1.571 秒)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我国重霾期间气溶胶细粒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SOA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其光化学氧化产生的活性物种(如过氧自由基(RO2)、克里格中间体(Criegee)等)在SOA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从分子尺度探究活性物种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对深入理解SOA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024年11月4至6日,近20位来自欧美日研究所和大学的知名专家齐聚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参加2024中国散裂中子源国际顾问委员会会议,把脉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开放运行、成果产出和二期工程建设。本次会议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组织。
薛定谔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阐释了能量在有序结构演化中的作用。生物组装体展现出这种能量耗散的特性。当前,科学家借助化学手段,构建了多种耗散组装体系,获得了瞬态结构和性质。而远离平衡态的涌现功能如机械功能相对稀缺。因此,需要拓展耗散组装的研究范式来探索能量消耗带来的独特性质与行为,这将有助于开发复杂功能并深化科学家对生命活性的认知。
2024年1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参与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硅径迹探测器升级模块的生产任务正式完成。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MS项目领导者丁肇中教授莅临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了庆祝仪式,与高能所前所长王贻芳院士、项目团队以及各界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里程碑。
地球极区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冰冻圈与大气的强耦合过程影响大尺度环流异常,进而对区域气候和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作为极区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极区中间层臭氧会不断受到来自太空的能量粒子影响。沉降在极区的能量粒子能够电离大气分子产生奇氢(HOx)和奇氮(NOx),进而加剧臭氧的催化损耗过程。极区能量粒子沉降分两种情况,一种来自太阳质子事件(SPE),主要的沉降范围为极盖区;另一种是来自辐...
中国散裂中子源在2024年暑期维护期间,成功完成了质子束窗的首次更换。新研制的质子束窗通过了170kW的束流功率考验,运行状态稳定,标志着这一关键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24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王俊研究团队、先进激光与光电功能材料部周圣明研究团队先后在Mg、Si共掺杂TAG磁光陶瓷和应用于中红外波段的YIG磁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分别以“Fabrication of high optical quality TAG ceramics by vacuum sintering and non-stoichi...
2024年10月15日,台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志刚教授团队与特拉华大学魏秉庆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Doubling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i Solar Cells”的最新研究成果。
移动式宇宙射线中子技术是观测中尺度土壤水分的新方法,通过监测近地表宇宙射线中子强度,可以反演百米尺度范围内平均土壤水分状况,为创新土壤水观测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文智和张勇勇研究团队通过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模型分析等手段,从样地—样线—区域多尺度,对祁连山、河西走廊近地表宇宙射线中子强度特征、非土壤水氢源类型和中尺度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等进行了研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英文LHAASO,简称“拉索”) 通过精确测量太阳遮挡银河宇宙线而形成阴影随太阳活动的微小变化,首次实现了对日地间行星际磁场的每日监测,相对于地球附近轨道上卫星的监测结果提前3.3天捕捉到行星际磁场的变化,同时该结果也挑战了传统的行星际磁场模型,为空间环境研究和监测注入了新活力。该成果于2024年9月27日在中国百余名青年科学家联合创刊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怀柔一号“极目卫星(GECAM)团队与北京大学黎卓教授团队合作,利用GECAM-C和其他设备的观测数据并结合理论研究,对史上最亮伽马暴(GRB 221009A)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揭示了伽马暴发出的相对论性喷流产生瞬时辐射、余辉辐射、特别是伽马谱线的物理机制,用全新的方法测量了喷流速度和张角,以及伽马谱线辐射区尺度,发现喷流以磁能主导。2024年9月25日,相关成果的...
随着航天、通讯等领域的发展,高能粒子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理解与准确预测它们的需求。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最有效的天然粒子加速器。太阳高能粒子(SEP)从太阳产生之后在行星际传播。传播过程不仅受到湍流等微观上的影响,也会受到行星际大尺度结构的宏观影响。影响SEP分布的因素众多,但观测到的情况有限。有不少让人费解的观测现象,比如,SEP峰值强度在经向为何呈手指状分布?不同的观测中S...
2024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化学室研究员秦芝团队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研究装置以及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分离样机系统,在医用同位素镭-223和锕-225的同步分离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物理中心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开展了高能Xe54+离子与Kr和Xe原子碰撞中非辐射电子俘获过程的实验研究,相关成果于2024年9月14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和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上。
2024年8月27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研究,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金碰撞中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实验上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相关成果于8月21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