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细胞生物学”相关记录3175条 . 查询时间(4.406 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新型“尾翼”介导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图)
分子 质子 荧光成像 细胞
2025/5/8
2025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乔庆龙副研究员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尾翼”介导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ta-ESIPT),在对水/非水环境转变中表现出优异的ESIPT激活性能,并且在宽的极性范围内均可实现双荧光发射,被应用于活细胞内多种蛋白的比率识别、动态荧光成像与药物筛选。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深圳先进院揭示肿瘤“作弊器”持续存在的关键机制(图)
肿瘤 细胞 基因
2025/5/8
在癌细胞的生存竞赛中,有一种特殊的“作弊器”——染色体外DNA(ecDNA)。它像是一个游离在细胞内的“外挂程序”,以环状小圈的形式携带关键致癌基因,帮助癌细胞“开挂升级”。临床数据显示,ecDNA存在于30%至50%的恶性肿瘤中,它的存在显著加剧了肿瘤侵袭性、治疗耐药性和患者死亡率。
香港大学研究揭示新靶点
新靶点 香港大学 蛋白质
2025/4/27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教授陈英伟和医学院教授马海腾研究团队在防治癌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在预防染色体断裂和癌症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核酸研究》。

202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器官芯片与生物医学研究组(1807组)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利用器官芯片技术和多种人源细胞,建立了一种3D神经血管单元仿生芯片模拟脑内微环境,研究探索了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猕猴大脑如何“导航”手部运动(图)
神经 信息 细胞
2025/4/26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记录猕猴执行自然抓取任务时的神经活动,发现在大脑的运动皮层中存在类似GPS的神经编码机制,能够在抓取过程中实时表征手在空间中的位置。这为理解大脑如何控制运动提供了全新视角,并为脑机接口的设计和机器人运动控制带来了重要启发。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揭示细菌感染新规律并开发力学抗菌新策略(图)
细菌 力学 细胞
2025/4/24
上皮细胞层是人体抵御外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身体正常状态、保护屏障和抵抗感染的过程中,上皮细胞层的形状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发现,细菌能够通过识别器官组织的几何特性以破坏细胞层的保护作用并引发感染扩散。虽然解析组织器官几何特性调控细菌感染的具体机制对开发新型抗感染疗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得到充分揭示。


中国科学院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核突触蛋白病理传播致病性新机理被发现(图)
神经 疾病 蛋白 病理
2025/4/17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α‑突触核蛋白病理传播过程中的新关键因素——“柔性衣壳”。这一成果为探讨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4月11日,在《Neuron》期刊在线发表的研究揭示了α‑突触核蛋白病理传播过程中的新关键因素——“柔性衣壳”(fuzzy coat)。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为深入理解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究团队利用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preformed fibrils, PFF)作为病...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沙蓬特异叶片结构与表皮毛水分调控作用研究获进展
结构 发育 细胞
2025/4/16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一种系统发育位置较为基部的双子叶植物,历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在流动沙丘多变和恶劣环境中演化形成了多种特异的形态结构。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鹏善课题组结合细胞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相关研究方法,揭示了叶片结构及表皮毛在沙蓬植株发育早期水分调控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为沙蓬的驯化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出氮杂环丁烷甲酰胺策略高效构建高亮度多靶点荧光探针(图)
分子 细胞 成像
2025/4/12
2025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乔庆龙副研究员团队提出基于氮杂环丁烷甲酰胺(azetidinecarboxamide)的荧光配体偶联策略,在同一分子框架内一体化地实现了荧光探针亮度提升,以及与靶向配体多样性偶联,为活细胞超分辨荧光成像提供了兼具高亮度、多靶点适配性的新一代分子工具。

中国科学院灵长类意识产生关键脑区屏状核的细胞与联接图谱成功绘制(图)
细胞 神经
2025/4/12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脑研究所、临港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揭示了猕猴与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猕猴屏状核按照皮层投射偏好可分为4个亚区,猕猴屏状核与小脑外所有皮层脑区和皮层下核团相连,是大脑的连接中枢。同时,屏状核内部在前后轴方向存在广泛联系。这一成果为灵长类意识的产生奠定...

泛素化修饰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主要包括单泛素化修饰以及通过不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泛素化修饰。这种重要的修饰方式通过其独特的分子机制,在多种关键的细胞过程中发挥着核心调控作用。其中,K48型泛素链修饰主要参与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质量控制。福氏志贺氏菌(S. flexneri)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在入侵宿主细胞时会分泌多种效应蛋白促进其在宿...


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制造高抗菌活性人工白细胞(图)
活性 细胞 免疫
2025/4/13
2025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研究员团队在《细胞再生》(Cell Regeneration)期刊发表了题为“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erived Neutrophils display strong anti-microbial potencie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化学成分明确的利用干细胞体外制备中性粒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