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球科学总论相关记录719条 . 查询时间(2.267 秒)
2024年7月24日,美国气象学会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简称BAMS)特色亮点专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第一作者)、谢志鹏副研究员和马伟强研究员(通讯作者)等在2023年发表的题为“QOMS: A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Station for ...
2024年3月4日,精密测量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发展了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相关研究成果3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2023年9月4日,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CARIC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在第七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DBAR 2023)期间发布了《地球大数据区域应用服务综合报告》。该报告是对“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在区域尺度应用实践的重要贡献。
地球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动着地球系统科学向数据密集型范式(Data-intensive paradigm)转变,并为破译和解析复杂的地球系统奠定了基础。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数据-信息-知识-决策链条的贯通,亟需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大学生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并为各相关专业本科生搭建充分展示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竞技舞台,我校决定举办“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一届测量技能竞赛(中纬杯)”。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2023年2月7日,Geology在线发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扬副教授与合作者完成的题为“Transient tin mineralization from cooling of magmatic fluids in a long-lived system”的研究成果;2月8日,Nature Geoscience刊出李扬副教授与合作者题为“Quartz for all time”的邀请论文...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中石大地球科学学院李伟、石油工程学院汪洋、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王郁现、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刘啸奔、地球物理学院郭江峰、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何杨烨和周涛涛、经济管理学院郑馨竺8位青年教师分别通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石油学会、北京应急管理学会、北京地球物理学会等立项组织入选。
2022年8月11日下午,陕西省基础学科(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计划任务书论证会议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隆重举行。6名中科院院士及数十家单位的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我校彭建兵院士、王建伟副校长、李振洪院长,以及教师代表黄强兵、余琛、朱兴华受邀出席会议。
大气CO2浓度对陆地碳汇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均匀CO2与非均匀CO2浓度数据,利用地球系统模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丹利研究员课题组开展了大气CO2浓度对陆地碳收支影响的研究。
近期,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部分高校今年的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网上远程复试方式进行。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北京蓝”成为冬奥会靓丽底色,除了有利的天气因素,还得益于赛事期间生态环境部会同冬奥会赛场区域的北京、河北,以及污染物传输通道的天津、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和辽宁等8省(区、市)统筹的科学、精准的联防联控。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良富研究员带领大气环境遥感团队,利用团队空气质量遥感监测技术优势和前期成果积累,积极参与了北京冬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北京蓝”成为冬奥会靓丽底色,除了有利的天气因素,还得益于赛事期间生态环境部会同冬奥会赛场区域的北京、河北,以及污染物传输通道的天津、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和辽宁等8省(区、市)统筹的科学、精准的联防联控。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良富研究员带领大气环境遥感团队,利用团队空气质量遥感监测技术优势和前期成果积累,积极参与了北京冬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了解到,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环境研究论文指出,南极洲的游客抵达点和科考设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会增加这些地区的融雪。这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黑碳每年夏季或导致积雪(地面上积累的雪)减少23毫米。
板块构造理论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虽然它的提出已经超过了50年,但是板块俯冲如何开始-发育-成熟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此前研究认为西太平洋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俯冲带的形成是地球上自发式起始俯冲的典范,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在重力作用下的垂向下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