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学”相关记录771条 . 查询时间(2.826 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德安首次发现志留纪盔甲鱼化石——隆平德安鱼(图)
古人类 神经 系统
2025/4/18
2025年4月10日, 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和盖志琨研究员联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林翔鸿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江西德安地区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Deanaspis longpingi),属名“德安”取自化石的产地江西九江市德安县;...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青藏高原化石新材料提供松属生物地理演化新线索(图)
青藏高原 材料 地理 演化
2025/4/16
松属(Pinus)有100多个现生种,是松科(Pinaceae)中最大、分布最广的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尽管已有的生物地理历史研究基于松属丰富的化石记录,但该属在组或亚组水平上的生物地理历史尚不清楚。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发表了题为“DentalmicrowearanddietofthelatestMioceneapeinsouthernChina(Lufengpithecuslufengensis)”(中国南方最晚中新世猿类禄丰古猿的牙齿微痕及饮食)的研究论文,...

印度板块穿过赤道向北漂移并与欧亚大陆相撞,自晚白垩世以来逐渐俯冲插入欧亚板块下方。两个大陆板块的交汇导致碰撞带地壳增厚,南北收缩,东部侧向挤压,最终形成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塑造了地形,影响了亚洲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为动植物创造了多样化的栖息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团队与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员团队合作,根据丁青组的孢粉数据,重建了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距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新发现百万年前的繁昌獴化石新种(图)
古人类 演化 历史
2025/4/18
2025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硏究所和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院地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该论文报道了产自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堆积的一早更新世的獴科化石新种——繁昌獴(Urva fanchangensis sp. nov.)。
近日,山东大学考古学院赵宇超副研究员、侯哲助理研究员在《考古》发表题为《全球山地考古视野下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拓殖》的综述论文,以全球三大高原(青藏高原、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跨区域考古证据为经纬,编织出史前人类拓殖高海拔地区的全新叙事理念。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横跨“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西南山区”两大核心区,其高海拔生境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真菌的演化提供了独特条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团队于2025年2月在Phytotaxa上发表了题为Two new species of Pseudohydnum (Auriculariales,Basidiomycota) from the Qin...

在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古人类拥有怎样的生业经济模式与植物利用方式?气候环境变化又如何影响古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图)
演化 历史 结构
2025/2/23
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学结构的改变。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2025年2月19日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此外,包括近鸟龙类和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古鱼王国再添新成员,珠江源头正式报道的第一鱼——珠江源沟鳞鱼(Bothriolepis zhujiangyuanensis)(图)
系统发育 水资源 古人类
2025/2/28
2025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泥盆世沟鳞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迄今最古老鸟类化石发现改写鸟类演化历史(图)
演化 历史 脊椎动物
2025/2/17
2025年2月13日,《自然》(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关于福建省政和动物群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目前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便已出现。这一成果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提早了近2000万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发现第三种翼龙及新的锆石U-Pb年龄(图)
动物 地质 演化
2025/2/28
2025年2月11日,《巴西科学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团队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这项研究不仅首次报道了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的第三种翼龙——鸟掌翼龙型类翼龙,还获得了新的锆石U-Pb测年数据,确认了赋存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吐谷鲁群的地质年代,进一步证明了乌尔禾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白垩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下泥盆统发现肉鳍鱼类化石(图)
脊椎动物 演化 古人类
2025/2/28
2025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广西南宁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中,发掘出多种早期肉鳍鱼类化石,研究成果2025年2月8日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发表。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Cell子刊CellReports上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historyoftheCentralPlainandHaidairegioninferredfromlateNeolithictoIronAgeancienthumangenomes”的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迄今最精细黑猩猩脑图谱——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发布(图)
网络 神经 演化
2025/2/18
2025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发布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黑猩猩脑图谱——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ChimpBNA)。这一成果为比较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并为探讨人脑演化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