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工程学 >>> 固体污染防治工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固体污染防治工程相关记录162条 . 查询时间(1.687 秒)
“向经典看齐”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发起,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解读经典论文的系列活动。本活动旨在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勇于挑战高难度的科学问题,抢占科技制高点,向本领域顶尖的科学家看齐,力争取得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传承经典、砥砺前行。
近日,我院在市政污泥快速免热干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在环境领域著名刊物《Water Research》上发表研究成果“Three birds with one stone: sewage sludge deep-drying in 1 hour using secondary aluminum ash to fabricate bricks”, 266(2024)122346。该研究针对当前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今,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无废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至今,“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已开展5年多,参与建设的城市已从11个城市和5个特殊地区发展到113个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其中包括西安、拉萨、乌鲁木齐在内的诸多西部城市。
2024年6月5日下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伟祥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实务导师讲座,在逸夫楼535开展题为“城镇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障碍”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也是新工科创新创业班《环境科学技术前沿》课程内容之一。讲座由环境学院新工科创新创业班负责人殷峻教授主持,班主任唐秀娟老师和创新创业班同学参与。
油泥在许多国家被归类为危险废弃物,由于其成分包含高浓度的有毒石油烃、氮、硫、氯和重金属,处置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尽管其具有有毒和致癌性,但油泥中丰富的石油烃使其成为能源回收的宝贵资源。催化热解因化学品消耗较少、能源回收率高以及较低的次生环境污染而日益收到认可,被广泛认为是一项高效的油泥无害化资源换技术。尽管金属及分子筛催化剂效果好,催化效率高,但催化剂表面焦炭的积累可能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和资源...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禄山教授与山东鲁抗中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工业级200吨抗生素菌渣无害化、绿色化及资源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Mechanisms for more efficient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removal during industrialized treatment of ov...
寻觅地质中遗失的碳汇并布局相应的负排放技术(NETs),以让碳重返地层,正在蓬勃发展。新的、极具潜力的技术和商业化项目已经开始涌现,二氧化碳矿化和利用(CMU)作为一种在空间上与工业碳源“咫尺之遥”的NET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当反应产物是能源或碳密集型工业的副产品,如粉煤灰、尾矿砂等碱性固体废物(ASW)时,可以通过有效的废物管理来提高被动碳化的潜力,产生与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一致的经济...
2024年以来,广西石油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部署,扎实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打造一流”主题行动,以“更高标准工作年”为抓手,从队伍、市场、新业务、品牌等4个方面发力,推动市场畅通与规模拓展,加快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前两个月,成品油经营创效排名靠前,天然气零售量同比增长135%,易捷服务基础品类营业额同比增长20%。3月以来,经营态势持续向好。
2024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污染防治材料与技术研究组通过构建Co/Al-LDH修饰磁性水热炭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实现快速降解环丙沙星。该研究展示了富含氧官能团水热炭作为基底的优势,探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降解效率的影响,进而揭示了Fe/Co协同催化的作用机制。
全国最早取得环境工程水、气、固废污染防治三项专业甲级资质的公司之一,在污水处理、脱硫脱硝、固废处理等方面形成了多项专有技术,拥有丰富的环保工程经验。
2023年10月31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强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综合治理 ”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处长张伟介绍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有关情况,并就我省柴油货车新能源替代工作的进展,以及重型车国六b标准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宣传教育处副处级干部王蓓主持。
塑料分子本身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被分解。因此,探索和剖析塑料高效降解新方法颇为重要。聚酯是一类重要的塑料,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较为常见。目前,聚酯的降解条件苛刻、效率不高,亟需发展一种条件温和且高效实用的降解新方法。
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有报道证明微塑料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载体,促进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定殖和传播,从而对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近年来,对于环境水体塑料际ARGs的报道集中于微塑料表面ARGs的丰度及种类的探究,而对于塑料际ARGs的健康风险及其驱动机制仍缺少定量表征与系统解析。
土壤作为陆地环境的基础,并与其他生态系统广泛联通。土壤作为污染物的“源”和“汇”而备受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微塑料和重金属通过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环节进入土壤,其复合污染现象已被陆续报道,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聚焦于对微塑料污染开展现况调查,或探究不同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及健康风险,而对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较少。然而,基于微塑料疏水性强...
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的污染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NPs会引起包括物理损伤、氧化应激、细胞信号传导受损、发育缺陷和遗传损伤等在内的多种不良影响。然而,受NPs本身性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中NPs的准确跟踪监测和可靠定量分析问题亟待解决。尽管如此,实验室中纳米塑料毒理及环境行为研究,可为其污染防治、毒理效应研究提供参考。为此,纳米塑料的可控合成及定量化颇为重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