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 基因工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基因工程相关记录1832条 . 查询时间(0.612 秒)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勤教授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oving multi-trait genomic prediction by incorporating local genetic correl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三种整合局部遗传相关信息的多性状基因组预测方法用于提高基因组预测准确性。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作为重要的环境信号,光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当植物幼苗出土见光后,光信号迅速激活光形态建成,表现为下胚轴生长抑制、子叶张开变绿以启动光合作用。这是植物早期生长的关键性阶段之一。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复杂而精密的光信号转导系统,通过精细调控光形态建成,实现对动态光环境的高效响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03055、22403068、32100422)等资助下,深圳湾实验室张浩岳团队与黄恺团队合作,在基因组折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创新性地结合组学实验与高分子物理模拟方法,成功揭示了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SMC)在基因组高级结构重塑中的复杂协作与拮抗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以“Extensive mutual influences of SMC comple...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东秀珠团队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in archaea”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古菌转录后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其在基因表达调控、环境适应及进化关联中的核心作用,为全面理解三域生命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晓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Checkpoint kinases regulate the circadian clock after DNA damage by influencing chromatin dynam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粗糙脉孢菌检查点激酶CHK1和CHK2响应DNA损伤,并通过重塑染色...
大豆是人类与家畜植物性蛋白质和油的重要来源。目前,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策略加速大豆育种颇为重要,而揭示关键基因和大豆器官发育的调控网络则对分子设计育种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高山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其复杂的地质历史与气候波动为研究物种分化提供了理想平台。肉果草(Lancea tibetica)是该地区特有的传统藏药植物,其群体历史历经冰期收缩、间冰期扩张及地理隔离等动态过程,是探究异域分化机制的理想模型。然而,气候变化背景下该物种的遗传结构动态与未来分布格局仍不明确,亟待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与生态建模揭示其响应机制,为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Visualization of chromosomal reorganization induced by heterologous fusions in the mammalian nucleus”。研究人员通过将...
人类大脑皮层在功能和结构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形成过程受到遗传因素和神经连接模式的共同调控。遗传因素通过调控神经发育过程中信号分子和转录因子的梯度,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皮层区域的分化。与此同时,皮层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模式反映了脑区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差异,成为识别脑区边界的重要依据。脑连接模式不仅能够应用于脑网络组图谱的绘制,也为理解皮层区域化提供了关键线索。然而,目前对于基因表达梯度,如何影响皮...
2025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益嵘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研人员合作,在《细胞死亡和分化》(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上发表了题为STING directly interacts with PAR to promote apoptosis upon acute ionizing radiation-mediated DNA ...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极大推动作物改良,但传统以DNA形式递送基因编辑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风险和脱靶效应。近年来,无外源DNA残留的基因组编辑递送技术备受关注。然而,尽管基于核糖核蛋白(RNP)的递送策略在小麦等作物中成功实现了T0代基因敲除,其复杂的制备与操作限制了应用拓展。相比之下,mRNA递送策略具有制备灵活、可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为基因编辑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替代方案。2...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递送基因编辑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风险和脱靶效应。近年来,无外源DNA残留的基因组编辑递送技术备受关注。尽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递送策略在小麦等作物中实现了T0代基因敲除,但其复杂的制备与操作限制了应用。相比之下,mRNA递送策略具有制备灵活、可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为基因编辑提供高效且安全的替代方案。
2025年2月10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联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赵永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朱超,及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针对距今约6,000-1,500年山东地区先民的系统性核基因组研究成果“East Asian Gene flow bridged by northern coastal po...
2025年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邓涛研究员与高福院士团队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Influenza A virus NS2 protein acts on vRNA-resident polymerase to drive the transcription to replication switch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NS2蛋...
2025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Fine-tuning gibberellin improves rice alkali-thermal tolerance and yiel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精准调控赤霉素到最佳中等水平是同时提高水稻碱-热胁迫耐受性和产量的关键这一新概念;发现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