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质力学”相关记录42条 . 查询时间(2.484 秒)
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包括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在岩石工程设计和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特定的工况下,如高应力岩体、节理岩体和外太空岩体等条件下,获得符合测试要求的标准圆柱形岩石试样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双碳战略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建设水电工程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重要途经之一,西部高山峡谷地形特征决定了水电工程绝大多数都采用地下洞室群形式。工程实践表明,由于大型洞室具有大跨度、高边墙、地质单元多、挖空率高等特点,时常出现时效大变形、内部渐进开裂、大体积塌方、突发岩爆等围岩稳定性问题。因此,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稳定性是制约西部水电、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安全建设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重室在TBM掘进参数实时预测方面取得进展(图)
预测 智能 地质
2024/5/18
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工法在深埋长大隧道(洞)施工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然而,深长隧道地层复杂多变,掘进参数选取往往依靠人为经验,难以做到实时优化决策,导致TBM掘进参数难以和地质条件匹配,出现破岩效率低、刀盘刀具异常损毁,甚至卡机、整机报废等灾害。其中,刀盘扭矩是TBM重要的掘进参数之一,对破岩效率和岩-机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刀盘扭矩预测对于避免刀盘受困,科学指导TBM掘进参数及时地进行...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重室在强震区滑坡堵江灾害链推演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地质灾害 风险评估
2024/5/18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链生型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50%。滑坡堵江是一类典型链生灾害,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的历史强震中频繁发生,如唐家山堰塞坝(2008汶川地震)、红石岩堰塞坝(2014鲁甸地震),严重影响水电、交通等重大工程安全,强震区滑坡堵江灾害风险防控技术研究需求迫切。然而,地震—滑坡—堵江灾害涵盖强震下岩土失稳导致滑坡启动、滑体沿斜坡运动、滑体入江堆积成坝多个物理环节,...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揭示非贯通节理组合对岩石剪切力学性质及能量演化的影响(图)
地质地球所 岩石剪切 力学性质 能量演化
2023/2/22
工程岩体失稳通常由于非贯通节理的扩展聚合最终导致的剪切破坏,而能量驱动下的状态失稳是岩体破坏的根本原因。目前,基于直接剪切试验的含非贯通节理岩石的力学行为研究集中在含有一条或两条节理的简单样品上,忽略了天然岩体中的非贯通节理通常以不同数量和几何形状的多种组合出现,与复杂的实际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含多种组合形式的非贯通节理岩石的剪切力学性质并分析其能量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更全面、更直观理解含非...
长距离输水隧洞是跨流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的关键性控制节点,在保障输水系统工程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巨大。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在该区域建设的长距离输水隧洞面临严重的活动断层错断破坏威胁。隧洞错断灾变机制与适应性技术是影响穿越活断层输水隧洞安全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
武汉岩土所在断层应变和渗透率的同步测量及演化规律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图)
断层应变 同步测量 演化规律 地质工程
2023/8/1
断层封闭性和稳定性是许多地质工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诸如地下油气藏开采、核废物地质处置、干热岩增强地热系统和CO2地质封存等作业时会扰动地应力,继而存在劣化相邻断层的封闭性和结构稳定性的风险。前人对于断层应力扰动对应变和渗透率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含成核断层泥结构中,断层面和断层泥等内部应变整体渗透率相互影响机理缺乏有效实验手段进行观测。
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的酸气,采用酸气回注技术,将含CO2和H2S的酸气注入地层,能够实现碳硫零排放,而且有利于调节硫磺供需矛盾,降低酸雨发生频次,目前已经成为酸气处理的最有效技术之一。酸气注入地层后,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扩散,驱替地层水,占据流体区域的越来越大的部分,并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将其永久封存在地层中。封存机制主要包括构造封存、残余封存、溶解封...
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类别中,二氧化碳强化咸水开采(CO2-EWR)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深度减排。中国适合CO2-EWR技术的盆地分布面积大,碳封存潜力巨大。揭示二氧化碳注入到储层中的运移特征和封存规律对CO2-EWR储层储量预测以及碳封存体安全性评估有重要意义。实际的砂岩目标储层中常常出现单层或多层粘土夹层,对地下流体的运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揭示复杂粘土夹层对二氧化碳...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东晓、郑春苗、刘俊国入选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图)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东晓 郑春苗 刘俊国 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2022/10/2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亚洲三大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生物学证据(图)
亚洲 三大高原 隆升历史 生物学证据
2021/4/26
中科院植物所王伟研究组以毛茛科中散播能力较弱的菟葵属为模式类群研究了亚洲三大高原的隆升历史。通过整合系统发育、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分析,研究人员认为菟葵属的地理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蒙古高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隆升密切相关。由此,提出青藏高原至少发生了两次隆升,分别在晚始新世和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期,而伊朗高原和蒙古高原也至少发生了两次隆升,分别在中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晚期。同时,研究还揭示了土耳其地...
近日,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最新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中国岩溶》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第九版)。这是《中国岩溶》自2014年入选以来,连续3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闭合伴随着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汇聚-碰撞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并在亚洲大陆内部造成了大量的陆内构造缩短,导致青藏高原中部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前达到一定的海拔高度,形成青藏高原雏形。因此,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闭合过程对重建青藏高原古地理格局和探讨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孙知明研究员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