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勘查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勘查地质学相关记录92条 . 查询时间(1.89 秒)
2024年9月24日,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油气资源储量评估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油气储量市场评估及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新征程,也标志着我国构建矿产资源大评估市场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准确定位火星地震(火震)能够为探索火星内部地震活动性、地下结构、物质组分以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关键信息。通常,描述火震的位置需要两个基本参数——震中距和反方位角。在美国洞察号(InSight)任务的单台定位研究中,地震波走时分析和波形极化分析分别用于确定震中距和反方位角。而相比于震中距,反方位角的有效测定更具挑战性,这是由于InSight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比走时更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前人研究使用多种方...
2022年8月22日记者获悉,中国地质学会陆续公布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和第五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奖者名单。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何书梅获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王仁冲、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王政军、东方物探公司张宏伟获金罗盘奖。
近期,《新疆石油地质》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2 中国精品期刊展”。这次展会主要推荐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发展新成就主题宣传精品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
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的酸气,采用酸气回注技术,将含CO2和H2S的酸气注入地层,能够实现碳硫零排放,且利于调节硫磺供需矛盾,降低酸雨发生频次,目前已成为酸气处理的最有效技术之一。酸气注入地层后,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扩散,驱替地层水,占据流体区域的越来越大的部分,并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将其永久封存在地层中。封存机制主要包括构造封存、残余封存、溶解封存和矿...
2022年6月28日,记者从在京召开的2022年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服务平台”)操作培训视频会上获悉,自2021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共注册地勘单位5000多家,其中已公示4000多家,公示率超过80%,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近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标识牌建设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以样式图案的形式,对全省广泛使用的地灾防范、综合治理、监测3大类共8种标识牌进行统一规范。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固态水储量仅次于南北极。作为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它也被称为“亚洲水塔”(图1)。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联合主席、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等研究人员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上发表第二次青藏科考最新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
近日,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能成教授团队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IF=12.413)上刊发研究成果—Spatiotemporal forecasting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Methods, uncertainties, predictability and future directions。该文针对地球系统...
2021年9月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签署“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合作新机制,加快推动干热岩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封存和地质储能产业化,积极构建特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综合防控新体系,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地质保障。
2021年7月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黎雨晗、副研究员黄海波、研究员丘学林,联合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教授Ingo Grevemeyer,在中沙地块的伸展—海底扩张过程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冈瓦纳研究》。 在被动大陆边缘,陆壳受到伸展作用力依次发生裂陷、减薄、破裂和海底扩张过程,这一过程受到陆壳的...
近日,湖北省政府颁发首届湖北专利奖,我校的“一种干热岩储层裂缝形成方法”和“一种激光剥蚀信号在线平滑装置”2项专利获金奖。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和老区勘探程度的增高,油气勘探逐渐由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延伸。深层和超深层油气资源,无论在油气地质理论研究还是油气勘探实践,均是当今世界油气地质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四川盆地是一个油气储量丰富的大型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经历了由浅表至深部的复杂过程。其中,四川盆地川东褶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构造上属于扬子板块西北缘,以发育一系列呈北东走向近平行的隔挡式背斜带为特征,是扬子...
了解俯冲板片与上覆岩石圈的耦合关系是认识增生造山机制这一前沿科学问题的关键。前人曾提出3种可能的增生造山机制模型,包括大洋岩石圈平板俯冲、地体增生/碰撞和板块重组,但对于地体增生/碰撞的增生造山效应尚未得到很好的例证。新疆北部是中亚增生造山带及其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在该地区厘定出一系列古生代岛弧带及若干弧-弧碰撞拼贴事件,然而关于碰撞拼贴的时限和过程普遍存在争议。解决该问题不仅对重建新疆...
国际学界此前认为约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这一主流认知,被中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该区域古高度4000万年前低于2300米,2600万-2100万年前之后才可能达到3500-4500米。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发布消息说,该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方小敏研究员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和兰州大学等,首次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距今约4...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