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气象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气象学相关记录144条 . 查询时间(2.39 秒)
2016年3月28日至29日,由“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以下简称“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共同主办的印度季风与地球系统国际研讨会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与尼泊尔政府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尼泊尔、美国、德国、瑞典、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新加坡等10个国家的100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和国际组织...
2016年1月22日,应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仁东的邀请,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徐兴建,武汉区域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可群到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东北地区属于C3/C4植物的混合分布区,是研究植被变迁与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地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魏志福博士及其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松嫩平原连续沉积的向海泡钻孔和霍拉盆地湖泊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长链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并在AMS14C年代的基础上,利用二元模式估算了C3和C4植物的相对生物量,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松嫩平原古气...
作为亚洲季风气候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东亚季风对东亚地区环境演变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已有海洋、黄土、石笋等古气候记录表明,东亚季风具有百年-构造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且主要受到全球冰量、太阳辐射以及北半球高纬气候的综合影响。然而,目前古气候代用指标中冰期-间冰期、轨道以及千年时间尺度分量的相对贡献率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李颖与其合作者对最近260kyr中国黄土高原古浪黄土粒度以...
大气汞湿沉降是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认知大气汞湿沉降特征对于准确评估大气汞沉降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基于TRAP Himalayas(Transport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across the Himalayas)观测网络,选择了以森林生态系统覆盖为主的藏东南高山环境...
由于南极大陆低温、干燥,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地区,一旦遭受到污染就更加难以治理。研究南极地区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的水平、来源及其路径对保护极地环境、研究极地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长寿命放射性核素129I(T1/2=15.7 Ma)主要来自于人类核活动的释放,包括核武器试验、核燃料后处理厂、核事故及核设施运行,其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且具有较长的滞留时间和较远的迁移距...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东亚季风湿润区与亚洲内陆极端干旱区的交汇地带,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300-5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气候模式及植被类型分布研究均表明该地区存在一明显的降水分界线。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差,目前该地区气候站点相对较少,现有的观测数据尚不足以准确揭示出这一重要的气候分界线。
2015年4月18至20日,广西环境科学学会会同广西环境监测科普教育基地,在南宁市举办2015年第一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培训班,全区近5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本次培训主题紧扣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热点,是广西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系列培训的首期,通过教学国家和先进省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经验,培训相关人员掌握监测、预警预报灰霾和分析污染来源及成因的水平,有效帮助有关部门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14年12月13日在京发布《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18%左右。冰川是气候变化最敏感、最直接的信息载体。我国于1978年至2002年开展了第一次冰川编目工作,以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航摄地形图和航空相片为主要数据源,总计编制46377条冰川的目录,总面积59425平方公里,估计冰储量约5600立方千米。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极端天气由于其气象统计上的极端性,可能突破生态系统弹性阈值,产生与趋势性气候变化截然不同的生态效应。因此,极端天气效应研究是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和应对的关键,日益成为生态学家热切关注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2月10日对外通报称,甘肃历经20多年的持续研究和实践,目前,敦煌莫高窟的风沙危害已基本解除,鸣沙山月牙泉流场保持稳定,月牙泉水位逐渐恢复。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发现,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是在距今3600年前后气候开始变冷的背景下,农业技术的革新是促使人类大规模向青藏高原定居的主要原因。该成果2014年11月2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
日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通过甘肃乌鸦洞两支可重复的年纹层石笋的氧同位素,重建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最近37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降雨变化。并通过空间分析证明,该记录也能代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降雨变化,从而揭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变化呈现明显的准50年周期。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报告》。
聚焦减排与雾霾治理,探讨大城市减灾应急管理、热议休闲观光农业。昨天,2014年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开幕。在五天会期里,400多位两岸青年科学家将围绕城市发展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为北京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建言献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