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能源科学技术 >>> 能源化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能源化学相关记录364条 . 查询时间(0.801 秒)
由美团青山科技基金资助的2021年首届“青山科技奖”评选揭晓,9名科研人员获奖。
2022年5月29日下午,受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冉景煜教授的邀请,浙江大学王智化教授在线上作题为“新型零碳氨燃料的清洁燃烧特性及反应动力学机理研究”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线上和线下(重庆大学A区第八教学楼104教室A8104)同步进行。除本校师生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及同学在线上参加此次讲座,总人数超过100人。
2022年5月29日下午,受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冉景煜教授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周怀春教授在线上作题为“燃烧中的热辐射”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线上和线下(重庆大学A区第八教学楼104教室A8104)同步进行。除本校师生外,还有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及同学在线上参加此次讲座,总人数超过100人。
氢能是—种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媒介,是实现交通、电力、建筑、工业等领域深度脱碳的重要途径。截至2022年3月,相关国家和地区累计发布氢能战略规划38项。明确了氢能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当前,全球氢能发展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氢能应用拓展至分布式热电联供、掺氢天然气、氢冶金、氢能发电等领域。
日本京都大学、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研发出具有高效氢分离性能的氧化石墨烯(GO)膜,既保持了GO膜原有的氢分离性能,又大幅提升了GO膜的耐水性,有望实现低成本绿色氢能源的稳定提供,推动构建低碳社会。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氢能将成为未来全球重要的能源之一,在氢能热下,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加速抢滩布局。6日,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政府传来消息称,位于该县的晋南钢铁集团“氢”装上阵,与大运集团、南京金龙公司签约氢能战略合作,加速抢滩氢能产业。
记者从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炼化)获悉,我国煤气化制氢技术应用取得新进展,截至5月7日,位于广东惠州的我国首套采用E-Gas技术煤制氢联合装置已连续平稳运行超270天,累计生产氢气超5.5万吨,助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日前,广州(洛阳)工程总承包建设的茂名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项目试运工作圆满结束,标志着粤西地区首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顺利建成进入生产准备阶段。
2021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荣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1年度获奖项目涉及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等领域。我所“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因在可再生能源制备氢能及液态阳光甲醇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被评选为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22年2月20日报道,来自中国和丹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朝利用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某种原材料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原材料可以大大促进减排努力。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 17日发表在经过同行评审的英国期刊《自然·通讯》上。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他们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电化学还原法指的是,把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和甲酸盐之类的单碳产品。它可以提...
这是国电投氢能公司向北京冬奥会提供的燃料电池大巴,共提供200辆。豪华燃料电池大巴拥有47个座位,可行驶600公里,是100%国产燃料电池大巴。
金属空气电池性能优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绿色环保,是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优选方案,目前已引起该领域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有望在新能源汽车、便携式设备、固定式发电装置等领域获得应用。然而,金属空气电池目前的实际综合性能如循环寿命、倍率性能、能量转换效率、安全性等方面均离实用化有很大差距。这些是金属空气电池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均进展缓慢所致。
单原子催化剂因其最大的原子使用率和电子状态的高度可调性,成为能源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例如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CO2还原上表现出优异特性,同时,单原子催化剂也被认为是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催化机制的理想模型系统。然而,单原子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受到稳定性差和转换效率低的限制,比如,用于CO2还原(CO2RR)的氮掺杂石墨烯上的镍单原子为CO生成提供了高催化活性和法拉第效率,但由于形成 *COOH 中间...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彭媛副研究员团队在纯相共价有机框架气体分离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共价有机框架纳米片为膜构筑基元,诱发错排缩孔效应,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高效分离。
氨不但可用于生产肥料,也是一种绿色能源载体和燃料。当前氨合成技术主要是采用Haber-Bosch法,需使用高温(300-500oC)和高压(150-300atm)。尽管人工固氮催化剂和反应系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但在室温和常压下将氮气还原为氮的高效催化剂仍在开发中。近年来,常温常压的电催化氮气还原制氨受到广泛的关注,其被认为是有潜力取代工业Haber-Bosch法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合成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