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古人类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人类学相关记录346条 . 查询时间(0.281 秒)
鸟类是现代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然而,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史前遗址出土的鸟类骨骼却极为稀少。这一现象或许与鸟类的骨骼相对纤薄而难以在遗址中保存下来有关,另一方面则可能与鸟类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乃至古人类狩猎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古学家认为,大多数鸟类因其善于飞翔而难于猎捕;此外,鸟类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且其提取过程较为繁琐。因此,直至人类历史的相对晚近阶段,随着特定捕鸟工具、技能的...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季风气候环境和水文水系条件,使云南成为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并成为蕴育新物种的摇篮,造就了当地从史前到现在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云南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奇迹,目睹了人科物种从1,200万-6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约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元谋猿人”,再到1.4万年前的...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季风气候环境和水文水系条件,不仅使云南成为了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还成为了蕴育新物种的摇篮,造就了当地从史前到现在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云南不仅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奇迹,同时目睹了人科物种从1,200万-6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约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元谋猿人”,再...
2022年6月14日从西北大学获悉,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近日组织专家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相关项目进行了项目结题综合绩效评价,由西北大学承担的“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估。
公元前2世纪末,丝绸之路途经新疆,使后者正式成为了亚欧大陆东西部文化传播、经济贸易以及人群交流的桥梁。可事实上,很久以前新疆就是不同人群交汇的“十字路口”。
手斧石器工业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手斧技术研究的深入,聚焦该技术人群的生存方式与适应行为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主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复旦大学、贵州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等合作,采用定量生态模拟指标与石器技术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广西百色盆地史前手斧人群的流动方式与栖息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Mobility and settlement dynamics of...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杨)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美国研究团队近期的成果揭示,已经灭绝的史前人类尼安德特人拥有一种有利于生存的基因,能够帮助其节约能量安然渡过饥荒或者是个体的饥饿状态。目前只有一部分的现代人类遗传了该基因,造成负面进化的结果可能是由环境变化造成的。
人类的脑容量和智力水平密切相关。古人类的脑容量究竟有多大?科学家告诉你答案。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复原出中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人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并成功推算出许家窑人的脑容量。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专业期刊《人类进化杂志》。
近日,国际专业期刊《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邢松研究员和刘武研究员与国外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ranium from Xujiay...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日发表了一项古生物学研究,重新分析了坦桑尼亚北部来托利的化石足迹,发现在距今约360万年前,有不止一个人种曾用双足行走。有一组足印此前被认为属于现代人早期亲属,但该研究认为有另一组痕迹属于一个未确定的人种。这些发现对直立行走的起源提供了新见解。
全新世(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快速回暖,海平面上升,中国东部滨海地区地貌随之发生改变,这对新石器时期以宁(波)绍(兴)平原上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等有何影响?中国学者最新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上的研究论文表明,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变化的区域对比,可以为全新世沉积物提供高分辨率年代标尺,减小碳十四测年误差。在可靠的、高分辨率年代序列下,河姆渡地区经历多次气候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和吴秀杰研究员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在线发表了题为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300 ka hominin facial bones from Hualongdong, Chin...
考古学者通过对西藏玛不错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来自东亚的人群在距今四千年前已定居青藏高原腹地。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组成的“玛不错遗址联合考古工作队”于2020年6至7月对玛不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区分为I区和II区,I区墓葬区共发掘了4座墓葬,均为石棺墓。II区发现有烧火遗迹,似是火塘。
近日,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团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导,联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合作完成的关于距今9500-1800年前的山东地区先民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专业期刊PeerJ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研究员的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二叠系脑包沟组最常见的一种二齿兽类化石,共记述了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二齿兽类骨架在内的五个个体,将其归入了吐鲁番兽属,并命名为一新种:九峰吐鲁番兽(Turfanodon jiufengensis)。吐鲁番兽是大型的二齿兽类,个体可以达到2米以上,目前已知最大头骨长度超过60厘米。它们的头吻部高而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