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生态学相关记录136条 . 查询时间(2.109 秒)
2020年10月3日,深海所李松海科研团队与青岛华大研究团队合作,在期刊iScience (CELL子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Genome Reveals Insights into Chromosome Evolution and the Demography of a Vulnerable Species”的文章。物种演化是动物对生...
近日,从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网站获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成为该机构有机体和进化生物学(Organismic & evolutionary biology)学科组成员。康乐研究员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是国际上生态基因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 他在飞蝗基因组学、表型可塑性和行为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在包括Nature, S...
动物生存适应是动物学领域重要研究内容。动物的生存适应面临着来自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挑战,需要与物种和环境进行密切互作。在物种互作中,动物尤其需要通过种内和种间的竞争来获取生存资源。产毒动物主要依赖其毒液进行物种互作,它们拥有通过亿万年进化而来的毒液系统,主要依赖毒液成分的生物学功能来与进行种内和种间竞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毒液介导的种间竞争机制,例如科研工作者通过发现河豚毒素TTX、蝎毒KTX...
生物多样性组成与分布及其相关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指特定区域中物种多样性在空间梯度(纬度、经度、海拔梯度等)的分布状态,而时间分布格局则反应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如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等。区域物种组成与分布格局同时受到环境过滤、种间互作(如竞争、捕食等)、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为Humpback dolphins at risk of extinction 的Letter文章。文章结合其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和认识,提出中华白海豚等驼海豚属动物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呼吁关注这些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以阻止该类珍稀动物的灭绝。驼海豚属共分为4个物种,分别为大西洋驼海豚、...
近期,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员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为“Humpback dolphins at risk of extinction”的Letter文章。文章结合其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和认识,提出中华白海豚等驼海豚属动物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呼吁关注这些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以阻止该类珍稀动物的灭绝。 驼海豚属共分为4个物种,分别为大西洋驼海豚、印度洋驼海豚、印太驼海豚以...
从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到赤日炎炎的非洲,所有生命体都需要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温度才能生存和繁衍,而环境温度适应的前提是生命体对温度的精确感知。在多种动物中,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离子通道家族的多个成员发挥着温度感受器的作用。近年来,赖仞研究团队在理解动物的温度感知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研究了TRPV1的热激活门控(Nat Commun, ...
2020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为获奖代表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由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领衔完成的“大熊猫适应性演化与濒危机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魏辅文院士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准确的水环境质量评估结果是高效开展相应管理措施的前提。大型底栖动物生命周期相对较长,迁移能力较弱,易于采集和鉴定,不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质生物评价。现阶段主流的底栖动物采样装置(如彼得森采泥器、艾克曼采泥器)一般对表层20cm沉积物深度分布的底栖动物具有较好的采集效率。然而,红裸须摇蚊幼虫(双翅目摇蚊科)存在极其显著的垂向迁移习性,4-10月份布于深层沉积物中(>3...
中国是世界上两栖类和蛇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根据2015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两栖类和蛇类的灭绝风险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在中国现有的408种两栖类中,列为极危、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受威胁两栖类有176种,受威胁比例为43.14%。同时,在中国236种蛇类中,有67种受威胁,受威胁比例为28.39%。因此,研究中国两栖类和蛇类...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范朋飞教授团队比较了2004年与2015年我国公开发布的两次物种红色名录162种陆生哺乳动物濒危等级的变化,首次量化分析了科研强度对濒危等级变化的影响。该团队将科学研究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指和某个物种相关的所有英文和中文文献;地区尺度的研究(regional research)是指包含至少一名中国科研机构作者的文献;与保护相关的地区尺度...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气候变化对生物物候性状的影响,尤其是鸟类的繁殖时间。很多研究发现温度升高导致鸟类开始繁殖的时间提前。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北半球单次繁殖鸟类开始繁殖时间的影响,对南半球鸟类繁殖时间和多次繁殖鸟类的繁殖时间的影响则非常稀少。近日,我院刘阳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生态学权威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组在同一个系统发育背景下,选择3种来自青藏高原的高海拔雀形目鸟类[褐冠山雀(Lophophanes dichrous)、黑冠山雀(Periparus rubidiventris)、棕额长尾山雀(Aegithalos iouschistos)]和其各自近缘的低海拔物种[沼泽山雀(Poecile palustris)、黄腹山雀(Pardaliparus venustulu...
生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似乎无处不在的细菌来讲,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似乎更大。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实验室博士生李连伟发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的论文揭示了温泉菌群分布的重要特征参数。这是作者继年初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发文试图估计全球温泉细菌种类理论最大值后,所获得的另一项关于温泉菌群生态的重要...
2019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杨仕隆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教授杨帆团队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郑劼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揭示了TRPV1通道的热失活分子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进化中的重要生物学意义,表明TRPV1热失活对高等哺乳动物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高温保护机制。TRPV1是哺乳动物重要的温度感知元件,可以被40℃以上的高温激活,但TRPV1高温激活后会迅速发生高温介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