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地球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96条 . 查询时间(2.356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在全球变暖上层海洋环流变化的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研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2022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举办了“2022汤加火山喷发与海啸”学术研讨会(A Joint Seminar on 2022 Hunga Tonga Volcanic Eruption and Tsunami)。本次研讨会通过线上召开,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卡内基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近二十年来,北极海冰持续消融成为气候系统变化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北极海冰消融对中纬度区域天气事件和气候变率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即有影响,没有影响,有影响但受自然变率调控。认为没有影响的研究,主要依据包括:(1)北极海冰消融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小于大气环流的内部变率;(2)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揭示了海底麻坑链在深水洋流动力作用下演化为海底水道的成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cision of submarine channels over pockmark tra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南海陆缘至少经历了两期主要的伸展事件,这两期伸展事件共同导致了南海陆缘的减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Marine Geo...
2021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澳大利亚科学家Ming Feng教授,揭示了热带印度洋海洋热浪的极端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成果由张莹博士等人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丘学林团队的程锦辉博士研究生、张佳政副研究员、赵明辉研究员等,联合湖北省地震局工程师杜峰,综合了南海东北部近20年来已公开发表的二维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深探测研究成果,利用克里格插值方法,获得了南海东北部准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探讨了南海东北部地壳速度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南海东北部下地壳高速体研究获得新认识。...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副研究员李付成、研究员孙珍等在南海实际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之上,运用热-力学地球动力学模拟方法叠合了珠江口盆地“同张裂+裂后+盆地反转”三期构造阶段,发现同张裂期珠江口盆地的不同伸展程度导致了白云凹陷、东沙隆起在中中新世时出现截然相反的沉积响应。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普在《地球科学评论》发表文章,揭示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减薄和增生、岩浆活动、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性质等的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等,在地震孕育机制相关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流体侵入在地震孕育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彭世球团队以印尼贯穿流出口区域为例,在海洋内潮耗散率垂向结构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中科院海洋所了解到,我国科学家将对“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态效应”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印太交汇区地处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仅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和海洋热量中心,也是海洋和大气能量汇聚中心及三大板块汇聚区,拥有全球76%的珊瑚物种、全球最大温度最高的“暖池”、全球最复杂的洋流系统等,是开展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物质能量交换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和理想靶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谭烨辉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在海洋碳汇形成机制——铁—铝假说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5月3日发表于《湖沼与海洋》。据悉,周林滨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谭烨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修鹏团队在大气沉降对深海碳输出的影响机制和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模式与海洋动力研究团队与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科学家合作,在海洋次表层动力过程反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物理海洋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