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磁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磁学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2.172 秒)
现今的地球内部有一个位于地心由固态的铁(含少量轻元素)组成的内核,该内核被液态外核所包围。外核的流体运动是产生地磁场的原因。然而,地球形成之初地核完全是液态的,固体内核形成的时间一直备受争论。最近,一项研究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地核的热导率值有相当大的变化,预示了地球内核形成的时间范围为少于5亿年到接近20亿年。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颍等人,日前结合日冕成像观测和太阳风就地测量,对比研究了产生近10年来最大两次地磁暴的日冕物质抛射的等离子体和磁场特征,揭示了这两次地磁暴的产生机制。该成果发表于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对理解日冕物质抛射的等离子体、磁场特征如何影响地磁暴的强度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3月17日和6月22日发生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两次地磁暴,度量地磁暴的Dst指数分别为−223 nT和−195 nT,这也是近10年来最大的两次地磁暴。全世界高纬地区迎来了两场绚丽的极光秀,极光爆发的地区甚至包括相对低纬的澳大利亚的Perth、美国的San Jose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颍等人结合日冕成像观测和太阳风就地测量...
2015年3月17日和6月22日发生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两次地磁暴,度量地磁暴的Dst指数分别为 −223 nT 和 −195 nT,这也是近10年来最大的两次地磁暴。全世界高纬地区迎来了两场绚丽的极光秀,极光爆发的地区甚至包括相对低纬的澳大利亚的Perth、美国的San Jose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颍研究员等人结合日冕成像观测和太阳风就...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是晚古生代以来从冈瓦纳裂解出来的各陆块不断向欧亚大陆南缘汇聚拼贴的综合结果,且这个过程伴随着三个大洋的逐渐闭合(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位于华北与塔里木地块以南和羌塘地块以北的区域。前人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估算时间从晚二叠世至中侏罗世都有。古地磁方法能获得地块古纬度位置,进而很好地研究大洋闭合过程。
地磁场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磁层。磁层的最外边界层称为磁层顶,它定义了磁层的大小。磁层可以使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偏转方向,对地球生物、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等形成有效的保护(图1)。磁层顶的位置是由地磁场压力和太阳风压力平衡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地球磁层顶日下点距离位于10个地球半径附近。但是在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磁层顶会压缩至同步轨道以内。这将导致同步轨道卫星故障风险大大增加。过去对磁层顶位置的研究仅考虑太...
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在重建古气候变化和季风演化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功,使得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古气候意义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环境磁学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成为反演黄土古气候信息的有力武器。然而,如何正确解译黄土磁学参数的环境意义以及磁性与环境信息的耦合关系是否一成不变都是该领域最基本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目前,基于地磁定位的地图应用程序(app)已能用于iOS手机操作系统中,这意味着拿出你的iPhone或iPad,就能利用IndoorAtlas公司发布的最新成果——室内定位导航了。该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用任何额外硬件设施,IndoorAtlas app就能实现在一幢建筑内6英尺范围内精确定位,无需蓝牙信号或Wi-Fi连接。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周欣研究员带领的超灵敏磁共振研究组,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台近室温(40摄氏度)的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该设备不但可用来研究物质分子在地磁场等自然条件下的结构信息与动力学,还能直接探测高场核磁共振谱仪所不能探测的铁磁性物质如氧化铁磁纳米粒子等样品,有望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作用。
地球磁场保护着地球免受来自太阳及宇宙深处的高能射线的侵害。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作用,会造成地磁场由于压缩拉伸甚至交叉而发生重联过程,导致磁场拓扑结构的改变并以高能粒子与射线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对磁场重联物理过程的研究对人类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磁场的重联过程被认为是太阳冕区物质抛射及耀斑等活动的成因;磁场重联过程密切影响着空间气候;即便是来自河外的高能宇宙射线,也有理论认为与磁重联过程密切相关。地球磁...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长江学者宗秋刚教授最近在希腊举行的CLUSTER卫星在轨道10周年纪念大会上,荣获欧洲空间局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在全世界一千多位科学家中,仅5人获此殊荣。欧洲空间局会还选出了CLUSTER卫星在轨10年来的五大“里程碑”科学成果,宗秋刚教授关于在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产生机制的科研成果入选。同时英国皇家学会对欧洲空间局CLUSTER卫星的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列...
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尝试利用黄土中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指标示踪地球磁场变化均未成功,其难点在于黄土高原不均匀降水和来自源区由粉尘通量控制的10Be信号掩盖了地磁场对10Be的调制信号。为解决上述科学难题,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领导的研究集体系统开展了黄土10Be示踪地磁场变化研究工作。根据黄土10Be浓度与磁化率曲线的高度相似性, 首次提出可将磁化率作为黄土10Be浓度中受气候因素(降雨...
过去的数十年间,人们对中国黄土记录的古气候、古地磁信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与深海沉积物之间的气候对比关系。黄土记录的古地磁极性事件不仅可以作为海陆气候对比的主要年龄控制点,而且也为探讨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契机。但是,目前对这些古地磁极性事件的可靠性还存有争议。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博士后靳春胜与合作导师刘青松研究员对洛川黄土剖面记录松山-布容古地磁...
近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宗秋刚研究小组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期刊·空间物理学》杂志发表文章,揭示出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的产生机制,这也使宗秋刚领衔的研究小组成为首个发现“杀手电子”产生过程步骤和“杀手电子暴”快速形成时间的团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长江学者宗秋刚教授、博士生周旭之、王永福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最近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期刊·空间物理学》(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的产生机制,该成果被欧洲空间局在2010年3月11日作为头条科学新闻公布,并在面向大众的欧洲空间局网站和面向科学界的网站同时报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