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物理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行星物理学相关记录156条 . 查询时间(0.799 秒)
清华大学航天动力学实验室获悉,日前该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天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重建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历史》。团队应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集群对超大规模空间颗粒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模拟太阳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过程,发现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后的共同演化机制。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计划进行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环绕器携带七种有效载荷,着眼于通过对火星的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建立起对火星的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火星车携带六种有效载荷,专注于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为配合“天问一号”探测计划,推动我国火星研究,“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有效载荷总指挥王赤院士、工程副...
天文专家介绍,拥有“一号小行星”头衔的谷神星将于28日“冲日”,此后10多天内,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感兴趣的公众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就可以在繁星背景中找到它的“倩影”。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数十万颗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肉眼一般无法看到。本次“冲日”的主角谷神星约占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之间)中所有星体总质量的32%。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将谷神星列为矮行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4日发布八月天宇“演出表”:本月天象以大行星的动态为主,行星伴月将频频“出镜”。此外,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将“高能”来袭。根据天象预报,本月将出现6次行星伴月天象。尽管大行星“活跃”,但适宜观赏的并不多。其中,木星伴月、土星伴月发生时,月相接近满月,观赏效果受到一些影响。此外,9日的火星合月,也要接近午夜才会出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单立灿与合作者,通过对MAVEN火星探测器的数据分析,发现了由快磁声波(一种磁流体力学波)发展为周期性等离子体激波的关键过程:当正弦型快磁声波被高速太阳风带到靠近火星时,更多的相反方向的离子将能量传输给波动,导致波幅增长和波形变陡;持续地注入能量,最终导致形成周期性激波(图1-图2)。对快磁声波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这种波动是由火星逃逸层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何飞、尧中华、研究员魏勇,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张效信,北京大学教授濮祖荫、宗秋刚,山东大学教授史全岐等结合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三号卫星广角极光成像仪极光图像、国际卫星遥感和就位探测数据、以及地磁台站数据(涉及9颗不同轨道卫星和2个地磁台站系统),首次发现了PSW证据,证明了极光边界波动(命名为“锯齿极光(Sawtooth Aur...
天王星和海王星(Uranus、Neptune,下文简称U/N)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两颗行星。它们距日心平均距离分别为19.2 AU和30 AU(1AU=日地距离,约1.5亿公里)。由于距离远,观测少,多年来,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直到在1986和1989年,旅行者2号探测器分别访问了U/N,才慢慢揭开这两颗行星的神秘面纱。人们发现这两颗行星的许多特性都非常相似,并且都具有异常的非偶极子磁...
近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在本统计年度内,中国大陆共有242个高校/科研机构的2163位学者入选,我校有3位教授上榜。
等离子体激波是天体物理中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星际、行星际、行星及彗星环境中,它常被用来解释高能宇宙射线和太阳耀斑的高能粒子加速问题。然而,等离子体激波是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形成的,仍然是天体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等离子体激波是由低频、小振幅、正弦等离子体波动经过波形变陡过程而演化来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的单立灿副研究员与合作者,通过对MA...
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国际小行星中心近日又发布一颗由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率先观测到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这颗小行星于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4时38分24秒飞掠地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14.4万公里。这是2月下旬以来,我国发现的第三颗近地小行星。最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2020 FL2直径约20米,绝对星等26.3等。观测计算表明,其轨道半长径为1.32天文单位(约合1.98亿公里),偏心率0.61...
2020年3月1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的一颗刚刚飞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2020 FD2。根据观测确定的轨道推算,该小行星于北京时间3月15日凌晨4时17分51秒飞掠地球,与地球的距离约为32.8万公里。 2020年3月17日晚,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在六分仪座方向观测到一颗视星等为20.2等的暗弱移动天体,视运动速度为0.888度/天,为典型的快速移动天...
火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与地球最相似的类地行星,两者气候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大气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而气候变化也直接关系到火星上水是否存在的问题,所以火星大气的研究对于地外生命和宜居性的探索有重要作用。作为沙漠星球,火星地表和大气中的沙尘及沙循环是火星气候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重要程度类似于地球海洋及水循环。近年来最新的卫星观测数据发现,火星大气中的重要挥发物(如H2O和HDO等)在大型沙尘...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生闫冬冬及其导师郭建恒研究员等详细研究了系外行星大气的流体动力学逃逸,并修正了估计行星物质损失率的能量限制方程。近期,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观测和理论发现一些系外行星经历着大气逃逸。大气逃逸可以影响行星的组成、分布和演化等。行星大气的物质损失率是表征大气逃逸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行星受到主星强烈的X...
2019年7月9日至10日,中英地球-行星科学联合研究中心[Sino-UK (CAS-Leeds) Joint Center for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缩写为SUCEP,简称中英中心]揭牌仪式暨工作会议在我所召开。所长吴福元院士、新生代室副主任杨石岭研究员、英国利兹大学Alan Haywood教授和William Murphy教授共同为中英中心揭牌。利兹大学...
搜寻地外生命研究又传喜讯!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现,两颗类地行星绕着距地球仅12.5光年远的一颗恒星运行,且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可能适合生命生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