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政治 1949”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0.104 秒)
秦鸿钧(1911—1949)(图)
秦鸿钧 1911 1949 北伐战争时期
2019/11/28
秦鸿钧(1911—1949),原名秦相猷。山东沂南县人。北伐战争时期,在家乡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是山东沂蒙山区党组织和游击队创建者之一。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去苏联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翌年回国,八一三事变后,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任报务员,收集情报,负责与第三国际远东局联系。为便于工作,经上海党组织介绍,与韩慧如结婚。抗日战争胜利后,电台迁入打浦桥新街新南里315号的阁楼上。为防止夜间透出的灯光和...
革命动员的成效依赖于动员路径。1937—1949年间,中国乡村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春节成为中共革命动员的理想路径。经过中共一系列政治技术运作后,华北根据地、解放区乡村社会中的春节经历了从延续传统到革命化的变化过程。春节的这种变化不仅是中共革命动员有效性的表现,实际也是中共政治文化改造乡村民俗文化的结果,折射出华北乡村社会民俗文化在近代战乱环境中的演进形态。
林鸿图(1912.03-1949.?)
林鸿图 森林 抗日救亡
2015/10/29
林鸿图,别名林阿富,福建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人。1935年秋考入河北省立农学院森林系学习。1936年1月通过在北师大的福州同学、共产党员陈培光,找到组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保定市委取得联系,组建中共河北省立农学院支部,任支部书记。期间一面组织领导河北省立农学院师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时引导家乡大田县进步青年投身革命。1937年春发展林大蕃等为中共党员,组建中共武陵小学支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
肖像政治:1937-1949年中共节庆中的领导人像
中共革命 抗日根据地 纪念日 领导人肖像
2015/10/19
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内在政治属性的领导人肖像成为政治力量控制的政治公器。1937—1949年,基于政治生存环境的变化,中共在根据地、解放区的节庆活动中借助领导人肖像建构革命政权的权力象征。基于塑造政权合法性的思虑,中共适时地引进了本属国家话语系统中的孙中山等领导人肖像,并且在根据地节庆活动中频繁地使用;同时,出于宣扬政权独立性的考量,中共在节庆中有意识地突显自我领导人肖像,最终将毛泽...
1937年-1949年的重大事件(庐山会谈)
1937年 1949年 重大事件 庐山会谈
2021/4/15
7月17日 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采、秦邦宪、林伯渠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等在庐山会谈。中共代表提议以合作宣言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蒋介石发表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动,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193...
1937年-1949年的重大事件(洛川会议)
1937年 1949年 重大事件 洛川会议
2021/4/1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路线。为了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面抗战,并具体制定、建立党领导抗战的纲领和政府,从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任弼时、关向应、凯丰、张国焘,以及各方面的负责人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张浩、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张文彬、肖劲光、林伯渠、徐向前、...
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具体负责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工作。12月,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作了题为《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在坚持联合国民党抗战问题上,发表了一些正确意见,但在如何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右倾投降主义的主张。他抹煞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原则分歧,轻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的政治抉择(1945-1949)
旧政协 新政协 宋庆龄 政治抉择
2016/7/6
抗战胜利后,面对旧政协 的失败与国共内战,宋庆龄充分利用个人的特殊身份,呼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重视政党政治。当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民主政治曙光重现,宋庆龄在中共 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的充分动员下,参加了新政协。宋庆龄的这一政治抉择,体现了中国民主协商政治的艰难历程,昭示着此后中国民主协商政治的美好前景。
从民间外交看中日邦交正常化——1949年—1972年
民间外交 贸易三原则 邦交正常化
2013/1/24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中日两国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当时的日本政府采取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导致中日关系长达20余年的不正常状态。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强烈反对日本政府的错误选择与顽固立场的同时,并没有由于中日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的形成而无所作为。相反,在朝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发展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