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肥料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肥料学 农业相关记录805条 . 查询时间(0.578 秒)
本研究平台深入研究有机培肥及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理与调控,研制配套的加工工艺与装备,建立以秸秆直接还田为核心的土壤耕作制,围绕秸秆资源化、能源化、生态化,建立秸秆循环高效利用、培肥地力的技术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的作用,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土地的生产力。
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前身为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山东农业大学为法人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六家单位共同建设。中心于2011年8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2015年12月通过了国家和山东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验收,2021年7月成功获批纳入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节...
本平台根据当前精确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充分考虑我国土壤与肥料的基本国情,重点研究主要土壤养分的精确检测技术、主要作物的营养机理与养分调控技术、土壤养分的信息化管理和土壤精准施肥技术与装备。重点突破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农田土壤养分信息获取技术、基于GIS的农田土壤养分信息管理及监测分析技术、基于作物营养的精准施肥决策支持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田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我国特色...
李迪秦,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任教以来,先后主讲《烟草栽培学》、《烟叶分级》、《烟叶复烤工艺与设备》、《烟草专业实践》等烟草本科专业课,及《烟草原料学》等烟草专业研究生课程。先后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农业部、科技部和教育部、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长沙市科技局、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广东中烟工业公司、广西中烟工业公司、红塔烟草集团、上海中烟等国家、部委,及省、市和企业科研项目共29项;发表...
近日,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基于国家土壤质量观测实验站网络平台,在全国尺度上量化了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程度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以“Response of soil gross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to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in China’s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发现通过优化水分管理能提高绿肥稻田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相关成果以“Appropriately delayed flooding before rice transplanting increases net ecosystem economic benefit in the winter green manure-rice rota...
2024年10月20-23日,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土壤健康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土地与环境学院多名师生参加会议,其中9名教师、3名博士后及8名研究生在会上作报告。
2024年9月25日,“推动绿色转型——两岸合作研发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学术研讨会在学院召开。中共沈阳市委统战部一级调研员石春鹰、台盟沈阳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陆啸、台盟沈阳市委会办公室主任刘任飞、沈阳农业大学统战部副部长田义、林学院院长王玉成教授、出版社编审于洪飞、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邹洪涛教授、副院长边振兴教授及多位专家老师和相关研究生参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陈志刚主持。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防止覆膜土壤肥力衰退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操作步骤:春季整地施肥,种植固氮能力较强的农作物,并进行地膜覆盖栽培;秋收后,将农作物秸秆分段,使秸秆根部与身部分离,身部分成小段,根部粉碎备用;将秸秆根碎加入活性液中,混合搅拌后,静置干燥,制得固氮肥;将固氮肥、无机肥和秸秆身部分别配合施入覆膜土壤中,并进行翻地整平,即可完成土壤的固肥工作;通过秸秆...
本发明涉及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控草莓风味的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肥料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尿素10~20份、磷酸二氢钾80~100份、钼酸铵50~80份、氯化钾15~20份、海藻酸钾5~10份、硫酸亚铁5~10份、硫酸镁5~10份、硫酸铜5~10份、硫酸锌5~10份、N,N?二甲基琥珀酰肼酸5~10份、壳聚糖30~40份。采用本发明的肥料能改变草莓风味,提高草莓产量。
人口增长、高强度农业生产和全球气候对有机碳的影响复杂,农业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提升困难重重。近十年来,团队系统研发推广的珍稀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模式(图1),在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中国科学院农业科技帮扶的典型案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然而该模式的固碳效应还知之甚少。基于此,团队启动食用菌生态栽培模式下的微生物固碳研究,首先对涵盖三大洲的873个观测数据进行荟萃分...
土壤保育与修复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科技厅项目15项,西安市科技局项目6项、企业联合开发项目8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陕西省专利奖2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专利10多件,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技术规程5件;研发微生物菌肥、有机肥料等10余种。土壤修复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为改良土壤,解决环境污染,推进农产品增产、增效、增收、安全和现代化农业可持续...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土壤保育修复研究中心研究方向:①农业土壤资源及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估。②土壤保育与修复的基础研究。③生物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研究。
近日,在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带领下,25名来自马拉维共和国的农业官员、专家、技术员到广州参加化肥生产与使用管理研修活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徐培智、唐拴虎、黄继川等专家受邀为研修班成员授课。
为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需求,2023年7月26日至7月30日,我校绿色农业工程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迟晓君、江丽华带队研究院科研骨干一行4人前往安徽合肥,参加了全国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协作网2024年度学术大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