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Kepler”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0.046 秒)
基于Kepler数据的A型星耀发研究取得进展(图)
Kepler数据 A型星耀发 恒星耀发
2021/2/4
按照恒星演化标准理论,正常的A型星没有表面对流层,预期没有磁场活动,所以应该没有恒星耀发现象,近几年Kepler和TESS空间望远镜都探测到A型星耀发,现有恒星理论无法给与解释。新疆天文台光学团组科研人员通过搜寻和分析Kepler卫星数据库中有效温度从7000-10500K的5435颗恒星长曝光数据,发现17颗新的A型耀发恒星,使得有耀发现象的A型星数量增加到154颗,该类恒星样本数增加了12%。...
近期,贵州大学张立云教授团队、国家天文台施建荣研究员、美国巴特勒大学韩先明教授和云南大学王海峰博士后等合作利用LAMOST中分辨率时序光谱和Kepler测光数据,对恒星的磁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它们的色球活动强度和演化情况。在银河系中存在大量变星,变星是指亮度与电磁辐射不稳定,经常变化并且伴随着其他物理变化的恒星,如类太阳恒星、天琴座变星等。天文学家通常利用国内外的测光数据和光谱数据,确定恒星...
LAMOST-Kepler项目五年巡天观测星表发布(图)
LAMOST-Kepler项目 巡天观测星表
2018/10/24
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于2009年5月发射的高精度连续测光卫星,旨在通过行星凌日的方法探测类地行星,同时也为恒星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史无前例的高精度测光数据。利用其对首要观测天区(天鹅座与天琴座之间105平方度天区)为期四年的观测数据,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在系外行星科学和恒星物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发表了超过1000篇重要科学文献,包括Nature和Science期刊文章2...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付建宁团队主导的LAMOST-Kepler项目五年巡天观测星表正式发布(图)
北京师范大学 天文系 教授 付建宁 LAMOST-Kepler项目 巡天观测星表
2018/11/1
近日,以北师大天文系教授付建宁团队为主要作者的国际合作项目—LAMOST-Kepler项目获取的最新星表正式刊发在国际天文学重要期刊《天体物理学增刊》上。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于2009年5月发射的高精度连续测光卫星,旨在通过行星凌日的方法探测类地行星,同时也为恒星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史无前例的高精度测光数据。利用其对首要观测天区——天鹅座与天琴座之间105平方度天区为期四年的观...
近期,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刘进忠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与耶鲁大学51 Pegasi b Fellow王松虎合作组织利用新疆天文台南山1米光学望远镜首次在地面上捕捉到经典系外行星系统Kepler-9的拟周期凌星,研究论文已发表在《Astronomical Journal》(AJ, 2018, 155, 73)。Kepler-9是第一个用凌星法探测到的多行星系统,也是第一个展现出近共振轨道...
第二届LAMOST-Kepler国际研讨会会议通知
第二届 LAMOST-Kepler 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知 恒星光谱观测
2017/4/6
美国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通过连续监测天鹅座-天琴座的一个天区,获得了其视场内大量恒星前所未有的超高精度、高连续性光变曲线,在系外行星搜寻和利用星震学方法研究恒星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虽然系统的光度巡天监测使得覆盖整个赫-罗图的恒星星震研究首次成为可能,但原有的开普勒输入星表只提供低精度的恒星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加速度和金属丰度值并缺乏恒星化学组分和自转速度信息,妨碍了星震学模型的构建。...
恒星表面重力(logg)是恒星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相对于恒星的其他基本参数,例如有效温度、金属丰度而言,目前基于中低分辨率的光谱数据得到的logg精度还有待提高。开普勒(Kepler)卫星项目在运行期间获得了固定天区中一大批恒星的精确星震学参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揭示Kepler一类近共振系统的形成机制(图)
Kepler 共振系统 天体物理 Kepler空间望远镜
2014/11/10
2014年11月1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对美国Kepler空间望远镜所发现的行星系统中近共振构型形成机制的研究,该项研究对于揭示一类特殊的系外行星系统形成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与其博士研究生董瑶揭示了Kepler-10双行星系统的潮汐演化过程,探讨了该系统的可能形成机制。随着Kepler空间探测计划的实施,人们已经发现了2300多颗系外行星候选体,包括大约450个多行星系统。其中Kepler-10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层结构的双行星系统,它包含两颗行星,内行星是Kepler空间探测计划发现的第一颗岩石类地行星,其轨道半长轴为0.016...
最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与其博士研究生董瑶揭示了Kepler-10双行星系统的潮汐演化过程,探讨了该系统的可能形成机制。随着Kepler空间探测计划的实施,人们已经发现了2300多颗系外行星候选体,包括大约450个多行星系统。其中Kepler-10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层结构的双行星系统,它包含两颗行星,内行星是Kepler空间探测计划发现的第一颗岩石类地行星,其轨道半长轴为0.016...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首次揭示Kepler一类特殊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图)
开普勒 特殊行星 木星
2012/7/20
2012年7月10日,《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发现的一类特殊行星系统构型的形成机制。该项研究对于解开系外行星系统中近拉普拉斯(Laplace)共振构型形成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Using Kepler transit observations to measure stellar spot belt migration rates
Activity Spots Planetary Systems Planet Satellites Sunspots
2012/2/23
Planetary transits provide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distributions of star spots. Our aim is to determine if, with continuous observation (such as the data that will be provided ...
The hot-Jupiter Kepler-17b: discovery, obliquity from stroboscopic starspots, and atmospheric characterization
hot-Jupiter Kepler-17b discovery stroboscopic starspots atmospheric characterization
2011/10/20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ansiting hot giant exoplanet Kepler-17b. The planet has an orbital period of 1.486 days, and radial velocity measurements from the Hobby-...
Dynamical Tides in Eccentric Binaries and Tidally-Excited Stellar Pulsations in KEPLER KOI-54
binaries: close|stars: oscillations|stars: rotation|stars: individual: HD187091 (KOI-54)
2011/10/13
Recent observation of the tidally-excited stellar oscillations in the main-sequence binary KOI-54 by the KEPLER satellite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studying dynamical tides in eccentric bi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