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系统相关记录189条 . 查询时间(1.14 秒)
中国“天关”卫星成功捕捉到一例罕见的由Be星与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的爆发,并触发了国际上多颗天文卫星开展联合观测。这是科学家首次全程追踪此类系统从X射线爆发到逐渐消退的全过程,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印证了该卫星在捕捉宇宙中转瞬即逝的新型X射线源方面具有独特能力。相关成果于2025年2月18日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团队在如何进一步系统性提升驱动控制可靠性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一种多维度主动型的望远镜可靠性提升策略。该策略从预期故障的解决方案、非预期状态的处理策略和主动型优化设计三个方面入手,三种手段以互补的形式可系统性提升望远镜驱动控制可靠性。此类多维度主动型可靠性提升策略更适用于大型望远镜的实际运行中,即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手段提升可靠性。
202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通过上海与日喀则连线方式组织召开了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验收预评审会,并完成了天线系统初步移交工作。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一致同意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通过验收预评审和初步移交,标志着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
2024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吉林省长白山组织召开了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验收预评审会,并完成了天线系统初步移交工作。来自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现场考察了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及观测园区,确认天线系统第...
随着射电天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字终端系统相关设备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数字终端系统需要在更宽的带宽、更高的时间分辨率与更高的频率分辨率下进行高速采样、实时分析与数据预处理。
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专项项目“脉冲星高精度测时阵系统环境载荷测量和机电耦合控制技术”学术交流会在新疆天文台本部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新疆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许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从思主持会议。项目相关子课题核心骨干成员及研究生共23人参加,围绕项目年度进展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2024年10月24日,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的博士研究生张文峻及合作者使用Herschel空间望远镜,Spizer空间望远镜以及James Clerk Maxwell射电望远镜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银河系中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49A的分子云气体结构、运动学以及恒星形成。分析结果显示巨分子云W49A是由两个中枢-纤维状系统(HFSs)组成,从纤维状结构(filament)到中枢(hub)的物...
2024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模型计算,其速度可以提高四个数量级。该研究成果于8月31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在线发表。
太阳附近的大多数恒星都是由相同丰度的元素构成的。但有一类被称为亚矮星的罕见的天体,其碳和铁等重元素的含量要少得多。这些亚矮星中温度最低的被称为超冷亚矮星,包括小质量恒星与褐矮星。超冷亚矮星很难被研究刻画。它们不仅暗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冷却,而且它们的年龄无法被直接测量。由南京大学张曾华副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最近发现了第一个年龄基准超冷亚矮星 VVV1256-62B(如图1),其年龄约为 105亿年。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新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赵德在导师王娜研究员、袁建平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发现的脉冲星PSR J1846−0513进行了测时研究,测得该脉冲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其运行轨道是椭圆轨道,周期为0.61天,偏心率为0.208。该脉冲星的伴星质量大于或等于太阳质量的1.28倍,是一颗中子星,系统总质量为太阳质量的2.63倍。探测到相对论...
行星的大气层或因多种原因离开行星进入太空。其中,上层大气以整体的行为猛烈离开行星的方式,被称为行星流体大气逃逸。相对于其他单个粒子的大气逃逸方式,流体逃逸过程要猛烈得多。流体大气逃逸在太阳系行星的早期可能发生,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然而,科研人员通过空间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发现流体逃逸在一些离宿主恒星很近的系外行星上存在。流体大气逃逸不仅改变行星的质量,而且影响行星的气候和宜居环境。
行星的大气层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离开行星进入太空。在其中,上层大气以整体的行为猛烈离开行星的方式被称为行星流体大气逃逸。相对于其他单个粒子的大气逃逸方式,流体逃逸过程要猛烈的多。流体大气逃逸在太阳系行星的早期可能发生,现在已不复存在。然而,人们通过空间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发现流体逃逸在一些离宿主恒星很近的系外行星上一直存在。流体大气逃逸不仅改变了行星的质量,还影响了行星的气候和宜居环境。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极不寻常的行星系统,它由6颗行星组成。这些行星都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围绕着附近的一颗恒星运行。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
2023年11月17-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颗粒-湍流研究中心主任郑晓静教授以及中心骨干王萍教授、胡锐锋研究员、刘洪佑研究员、张欢副教授和冯圣军博士一行6人应邀参加了“第一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大会”。
美国能源部宣布其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通过超级计算机构建了分析宇宙暗物质的软件系统“Nyx”。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