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民族经济”相关记录707条 . 查询时间(5.04 秒)
2025年,理塘县将聚焦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夯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经济转型之路,聚力发展“六型”经济,让涉藏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转型蝶变。
在挖掘文旅资源上下功夫。依托现有的2个5A级旅游景区、10个4A级旅游景区、3个天府旅游名县,充分挖掘利用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春节文化、嘉陵江文化等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深入开展文旅产业升级赋能行动,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意义融入文化、旅游、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积极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24)-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现代化》分为总报告、地区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总报告从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民族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升级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三方面揭示民族地区在2021-2023年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重点举措和现实成效;地区报告详述了青海、宁夏、西藏、云南、内蒙古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贵州大...
2024年12月24日,由广西民宗委、广西工商联和百色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年广西“民营企业进边疆·边疆产品销全国”招商推介会在百色召开。共有来自区内外的83家企业参会,现场签约项目19个,涵盖新型生态铝、林业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特色农业产业等重点产业,涉及投资额27.4亿元。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与老挝万象市塞塔尼县自缔结友好城市以来,双方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石,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积极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近年来,昭通市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将苹果产业作为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全局的重要支撑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之首,大力推广标准化、绿色化、高端化优质生产技术,持续打造昭通苹果品牌,近百万亩昭通苹果摇身一变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果”“致富果”“联谊果”。
近年来,昭通市扎实做好“人”的文章,创新打造高质效“归雁经济”引领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推动“归雁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互促共进,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挣钱顾家“两不误”,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24年11月12日至18日,2024云南·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文化活动在绿春县城举办。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1.36亿元。
近年来,楚雄州双柏县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围绕“一城、两江、三山、四线、四镇”的旅游发展布局,积极探索“N+旅游”模式,聚集乡村旅游人气,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直以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把解决好就地就近就业问题作为促进“两个增收”的重要抓手,探索推行“总支搭台、企业领岗、群众上岗”的“1+1+N”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因地制宜招商强产、下大力气搭台兴业、用心用情服务保障,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共赢局面。
近年来,玉溪市新平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采取“交通+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奋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了境内通铁、县城通高速、建制村通路、一个小组通一条硬化路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
近年来,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曼海村借势碧溪片区发展大势,发挥区位优势、集体土地用地优势、非遗文化竹编优势,探索“农、文、旅、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盘活乡村资源,提高居民收入,打造出一番别样的好“丰”景。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以创业就业促进民族地区各民族深度互嵌。
2024年以来,文山州富宁县以“七个驱动”多方发力,引导全县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近年来,迪庆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矿业四大产业,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