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9 共查到“工学 织染”相关记录9条 . 查询时间(0.062 秒)
2016年12月,武汉纺织大学李斌、李强两位博士的专著《织染江南——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下简称《织染江南》)一书(图1)已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江南地区(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纺、织、染文化。该书从框架上看,结构安排合理、逻辑性强;从内容上看,资料丰富,涉及历史文献、纺织品考古以及实地调查等方面的资料,内容详实、论证合理;从文字表述上看,语言简洁、表述...
贵州少数民族织染工艺调查
贵州 少数民族 织染工艺
2017/5/4
2016年11月笔者赴贵州作了为期半个多月的采风工作,主要对黔东南、黔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染织工艺进行调查。这些地区依然保持原生态的手工制作,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少数民族被迫从经济发达的地区迁徙到贫穷落后的地方,所以她们至今还保持原有的图案和风格,成为民俗研究和纺织技术史研究的“活化石”。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从丝绸产地的扩大、丝绸产量的增加、丝绸织染业内部分工的细致、丝绸花色品种的繁多以及丝绸织染技术的不断更新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丝绸织染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概况.
《中国丝绸》织染缂绣 地方名绣
中国丝绸 织染缂绣 地方名绣
2009/4/1
顾绣,是明代上海民间发展而来的一种出自名门闺媛之手的闺阁绣。明代隆庆万历(1566~1620年)年间,上海人顾名世在九亩地露香园收徒传艺,传授刺绣,世称“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
《中国丝绸》织染缂绣 缂丝如刻
中国丝绸 织染缂绣 缂丝如刻
2009/4/1
南宋的缂丝生产重心随着其政治中心的南迁而转移到了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由于宋徽宗的推崇和宋代院画的兴起,这时的缂丝功能发生了重大转折:从以往的日用装饰品发展成为具有纯粹欣赏性质的艺术品。这时的缂丝作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临摹名人书画为主。南宋的缂丝艺人用细腻的缂织技巧缂出织锦、印花和刺绣等工艺均无法表现的绘画艺术,在艺术效果上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其特有的立体感更“胜于原作”,这一时期的缂丝技术达到了...
《中国丝绸》织染缂绣 染整工艺
中国丝绸 织染缂绣 染整工艺
2009/4/1
绚丽多彩的丝绸是精致的染整工艺的结晶。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于艺术气息。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加工工序。
《中国丝绸》织染缂绣 古代织机
中国丝绸 织染缂绣 古代织机
2009/4/1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人赋予织造工具一个极佳的名称:机。从此,机成了机智、巧妙、机动敏捷的同义词。”织机可能是最美妙、最精巧的一项,因为丝织水平与织机的类型和构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先进的织机技术是丝织物品种、花样不断完善的基础。
《中国丝绸》织染缂绣 丝织工艺
中国丝绸 织染缂绣 丝织工艺
2009/4/1
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就是丝织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生织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即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目前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