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森林土壤学”相关记录251条 . 查询时间(1.938 秒)
施用生物炭对国槐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团聚体 国槐人工林
2023/11/27
为探讨施用生物炭对国槐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北京市房山区3年生国槐人工林内设置样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种处理,各处理分别施用0(CK)、1(T1)、2(T2)、4(T3)kg·m^(-2)碳当量的生物炭,6个月后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施用生物炭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加幅度为42.3%~159.8%;土壤饱和持水量均明显增加,增加幅度为6.5%~...
2020年10月份,以新乡市16年生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按梅花型设置5个取样点,每个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用环刀分别采集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60 cm《h≤8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密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碱解氮(水解性氮)质量分数、pH、有机碳质量分数等理化指标,计算土壤...
本研究分析了林分密度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上高台林场和五道沟林场林分密度分别在378~4 000株·hm^(-2)和822~2 467株·hm^(-2)之间;林下草本植物种共发现31种,分属15科26属,以禾本科和菊科居多,重要值最大的分别是并头黄芩和赖草。(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下草本物种数分别从16种和17种减少至5种和...
密度调控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林分密度 杉木人工林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2023/11/27
为了解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福建顺昌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林分密度(分别为750、1200、1500株/hm^(2))分析杉木人工林各土壤深度C、N、P的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杉木人工林土壤C、N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为1200株/hm^(2)的土壤的w(C)...
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毛竹入侵杉木人工林对表层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通过测序共获得698500条有效序列,2325个OTUs,分属于14个门、49个纲和375个属。结果显示:(1)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在毛竹入侵后变化较大,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相对丰度变化...
为阐明林龄对红松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及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尚志市一面坡林场26、37、48、54 a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4种林龄红松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C、N和P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红松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和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林龄的变化规律,探究叶片、凋落物和土壤间C、N、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互关...
以广西高峰林场的10、12、18和51 a灰木莲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土壤中微量元素Fe、Mn、Cu、Zn、B、Al在不同林龄林分中的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H值及物理性质之间的相关性,为评价灰木莲人工林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养分管理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林龄变化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含量均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有效...
Effect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soil microbial stoichiometry in Phyllstachys edulis stands following abandonment
vegetation succession soil microbial stoichiometry Phyllstachys
2024/5/10
华南植物园揭示长期氮沉降调控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图)
氮沉降调控 森林土壤 碳排放
2022/12/10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CO2增加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科学话题并引起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关注。巴黎协议和IPCC报告均指出有效遏制大气CO2增加是缓和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强调需要深入理解大气碳源和碳汇。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至少有一半的土壤有机碳储存于森林中。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主导全球森林碳循环,它们占据全球森林78%总碳排放和55%总碳吸收。人类活动也导致大气氮沉降加剧。氮沉降通过影响植物生...
几乎大多数被子植物都与菌根真菌共生形成菌根,菌根可以增加植物获得营养、水分或抗压力的能力。根据其解剖结构和功能,菌根主要有三种类型:外生菌根(EcM)、丛枝菌根(AM)、杜鹃类菌根(ErM)。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cM、AM和ErM真菌之间的功能变异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驱动土壤碳氮循环。然而,以往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比较EcM和AM森林的碳氮循环模式的差异,EcM、AM和ErM森林土壤碳氮循环模式的比较...
华南植物园揭示热带海岸森林恢复过程中微生物调控土壤有机碳固持生态机制(图)
森林恢复 微生物调控 土壤有机碳 生态机制
2022/12/10
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球囊霉素和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在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再造林是恢复热带退化海岸台地的有效途径,前期研究发现乡土树种混交可以显著加速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恢复(Wu et al., 2021, Global Change Biology, 27, 5329-5340),但是对于恢复过程中不同微生物代谢产物积累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相对贡献尚缺乏直...
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并在调节碳(C)、氮(N)和磷(P)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然而,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特征及其对包括气候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响应尚不清楚。此外,根际是土壤-植物根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微区域,研究根际微生物的代谢限制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认识。
几乎大多数被子植物都与菌根真菌共生形成菌根,菌根可以增加植物获得营养、水分或抗压力的能力。根据其解剖结构和功能,菌根主要有三种类型:外生菌根(EcM)、丛枝菌根(AM)、杜鹃类菌根(ErM)。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cM、AM和ErM真菌之间的功能变异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驱动土壤碳氮循环。然而,以往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比较EcM和AM森林的碳氮循环模式的差异,EcM、AM和ErM森林土壤碳氮循环模式的比较...
2022年0月29日,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国家公园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刘富庭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寒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Divergent changes in particulate and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upon permafrost thaw”的重要学术成果: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