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遗传学相关记录963条 . 查询时间(0.943 秒)
2023年8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代谢组和群体基因组学,揭示了甜荞物种形成、生态适应性、芦丁含量和花柱形态的遗传基础,为荞麦基因组学辅助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彭友良、赵文生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typical Dof transcriptional factor OsDes1 contributes to stay-green, grain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一个非典型的Dof转录因子OsD...
2024年7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通过构建冬小麦多组织春化前后的开放基因组、组蛋白修饰和转录组图谱,发现了冬小麦的分布式春化响应模式,鉴定了10600个春化关联调控元件,阐明了小麦重要产量调控因子TaSPL7/15参与春化途径调控冬小麦开花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小麦春化过程的调控网络。该研究为精准调控小麦生育期提供了调控元件和靶标以及理论依据,为创制高产、...
环境适应性是进化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对于适应性的遗传机制,仍存在许多亟待探讨的科学问题。尤其是昆虫这一类群,具备相对较强的扩散能力。不同遗传背景的地理种群之间是否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在扩散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否具有特定的时间尺度?换句话说,自然选择是否会在不同的时间点发生?此外,适应性基因的表达调控在环境适应性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在The Crop Journal(中科院一区,IF 6.0)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s controlling grain chalkiness in rice”的综述文章,该论文综述了稻米垩白的遗传研究进展,为垩白遗传改良提供了策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硕士联培生陈洛为第一作者,基因中心李秀梅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构建了棉属转座子变异图谱,揭示了转座子活动在现代棉花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高级研究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茎秆的机械强度直接关系到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稳定性。然而,脆秆现象在水稻中普遍存在,限制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黄学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杰青。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生所。主要从事水稻遗传学研究,在复杂性状遗传解析、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等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科学》、《自然》、《细胞》、《自然-遗传学》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植生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张海银种业促进一等奖,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4年7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宋任涛教授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biosynthesis of storage reserves and auxin is coordinated by a hierarchical regulatory network in maize endosperm”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揭示了转录因子ZmNAC128和ZmNAC1...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Crop journal(中科院一区,IF6.0)上发表了题为“A 9.5-kb deletion in the 1st intron of OsMADS51 enhance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首个水稻感温性抽穗期基因,并且发现该基因与华南早晚兼用型品种的强感温性密切相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
田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副主任。2007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 - 2011年在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以拔尖人才引进。2012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201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1年荣获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长期从事玉米遗传学研究,在玉米株型调...
2024年6月17日,《自然(Nature)》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作物组学大数据及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优势单位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构建了目前最全面的小麦群体基因组变异图谱、表型组变异图谱,并进一步结合丰富的群体遗传资源开展了系统的小麦性状和基因发掘研究。该研究为全球小麦基础科研和育种产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玉米是全球和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是玉米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超过6000株/亩,而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平均为4000株/亩,差距明显。因此,发掘和利用耐密高产基因、培育耐密高产品种是提高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的重要途径。2024年6月1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田丰课题组和李继刚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Maize smart-canopy a...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
传统的基于表型和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已用于水稻育种改良,但其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研究和实施新的育种策略以提高水稻产量是遗传学家和育种家关注的热点,基因组选择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方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